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丨张茹: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11 12:18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赢得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首先从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根本属性,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不以单纯追求物质满足为目的,不以战争、殖民、掠夺为方式,通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实现整体的、全面的现代化,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展了新的道路,更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了正确方向、打牢了重要基础、凝聚了磅礴力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确保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开创的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器物”“制度”“文化”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改变落后困境。但事实证明,不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无法走向现代化,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6年,党的八大将“四个现代化”写进党章总纲:“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我们党又把“科学文化现代化”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59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仍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因此1959年12月24日,周恩来同志在黑龙江省干部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告:“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至此,“四个现代化”概念正式成型。而且,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他指出:“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随后,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阐述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同年,“三步走”战略写入党的十三大报告。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作出了新“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丰富、创新、拓展和突破,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从“两步走”到“三步走”,从新“三步走”到新“两步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破解了中国近代以来走向现代化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不仅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现实问题、着眼长远目标、应对风险挑战,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前行。

  二、中国式现代化打牢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因此,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非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同时还需要精神上的富有。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在不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它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弊端,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协调的发展,促进了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就道明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指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了生态基础。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即开放性。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惠及各国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走出了一条对外开放、互利共赢,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了国际环境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社会撕裂的现代化,不同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现代化,而是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

  然而,推动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本质要求,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重大原则。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一方面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另一方面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力量,形成了十四亿多中国人民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作者:张茹,单位:郑州市委党校。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2JC25)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