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丨徐春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14 15:39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将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引导性原则,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抉择。

  城市是人类的聚集地。从历史发展来看,早期城市只占人类的一小部分,直到近两个世纪以来,城市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使得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聚集到城市,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种人口聚集化的状态还会延续,中国也是如此。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专家预测,到2035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5%以上,而且我国60%的人口将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大城市。随着大规模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领域的诸多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日益成为城市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何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前提下,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满足人民对蓝天、碧水、青山、净土的更多需要,关系到城市中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论断。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他更是深刻指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国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是物质、资金和技术等的聚集地,是经济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作用的提升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往往会相互作用和累加。加之现代工业化的唯技术、唯功力,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带来了城市生活疏离自然界、灰色覆盖绿色、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拉低居民生活质量之余,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城市发展需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应当注重人类福利与复合生态的整体效益。只有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人们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对气候变迁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实现城市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城市是人建设的,城市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人服务。生态化城市是现代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反映,是人与自然关系或人类文明在空间上的映射。推动生态城市升级,需要构建城市生态型政府,完善生态发展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解决经济、科技与环境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要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之中,通过城市不同功能和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各区域、各单元、各种基础设施功能的互补,从而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新常态;要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培育绿色低碳发展为方向的城市新业态,打造生态产业竞争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繁荣城市社会经济提供新动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石。发展与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生态城市建设从根本上是为更好协调城市生态平衡服务的。在城市加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很容易被忽略,所谓的“大城市病”也就随之而来。站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高度谋划发展,人不仅作为自然人参与到生态系统中去,还作为经济、社会的人成为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因子,参与并且干涉生态系统的结构、机制和功能,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参与生态平衡的发展演替中,会自觉地让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在这一前提下,城市越接近于生态平衡,其内部的结构机制功能运行就会越协调,其工业生产能力和社会科技化程度也会越高,换句话说,城市的竞争能力就越强。生态环境效益不但关乎国民经济全局和长期的经济效益,也可以直接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运行良好,可以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以为社会再生产系统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减少疾病对人的侵害,从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共同发展。城市归根结底是人生活的城市,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更具有竞争力。

  不可否认,新兴城市生态文化正在冲击着传统城市脉络,我国城市发展还处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不断交错、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的复杂时代,鉴于此,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做文章,积极探索城市空间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切实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以自然为魂,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居民谋福祉。

  (作者:徐春燕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