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高锋:《山海情》,一部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电视剧《山海情》继摘得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大奖后,11月1日,又再次荣获第33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编剧团队获最佳编剧奖,演员热依扎摘得本届飞天奖“优秀女演员”桂冠。同时,该剧入选了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目前正在公示中。一连串金光闪闪的荣誉,可谓硕果累累,实至名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山海情》就是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领域涌现出来的不可多得的一部时代佳作。该剧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尤其是在福建对口帮扶下,“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人民,在经历了移民搬迁阵痛和观念嬗变之后,最终脱贫致富,一步步走上了幸福新生活的康庄大道,把昔日贫困落后的戈壁荒滩改造成了充满希望的“塞上江南”。作品既有时代的高度,又有现实的厚度,既有描写人物的深度,又有艺术情感的温度,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口碑。
《山海情》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聚焦扶贫开发时代大背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贫困山区涌泉村和移民搬迁地闽宁村(镇)为典型环境,以移民搬迁、脱贫致富为主线,以涌泉村等几户家庭为主体,以基层扶贫干部马得福为核心人物,构成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图景和复杂的关系网络。《山海情》既有时代发展变迁的纵深感,又有辐射广阔的社会天地,充分展示了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宁夏西海固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歌颂了西海固人民朴实坚韧、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和扶贫干部心系群众、奉献担当的精神境界。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矛盾冲突扣人心弦,将国家、社会的宏大叙事与家庭、个体的命运发展和理想追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貌、表现时代精神的力作。
人物形象塑造是影视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山海情》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很成功。剧中人物形象并没有扁平化、空洞化、脸谱化,而是朴实、真实、鲜活、生动、立体。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有血有肉、饱满鲜明。精明能干的代理村主任马喊水,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基层扶贫干部马得福,钻营狡黠而又固守善良底线的王大有,苦命、坚强、朴实的农村女性李水花,心系乡村教育的白老师,情系扶贫、率真担当的凌一农教授……作品在描写时代伟大变革、社会发展变迁的同时,也生动描绘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复杂的内心波澜。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并没有刻意拔高,而是真实地予以呈现。全剧的灵魂人物马得福,扎根基层、心系村民、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带领涌泉村人民脱贫致富,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但他也有过痛苦、困惑和无奈,“其实未来是个啥样子,我也不知道”,在“独木桥”和“高速路”之间,他也有过迷茫。甚至当整体搬迁工作受到群众阻挠时,他一气之下脱口说出了涌泉村的乡亲是“刁民”的不理智话。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的人物,很贴近现实,很接地气,在他身上也充分表现了西北人民身上的真愣、淳朴、坚韧的特质。
作品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最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村民乡情、扶贫情等,都令人心生感动。描写亲情,马喊水与两个儿子之间的父子情和王大有与水旺之间的父子情,以及白校长与麦苗之间的父女情,都描写得逼真生动、情真意切。描写爱情,李水花与马得福和安永富之间细腻复杂的情感,以及麦苗与马得宝之间的爱情同样都牵动人心。作品还描写了海吉姐妹们到福建外出务工时的姐妹情深。“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还有描写马得福、张主任,以及与凌一农教授、陈金山等福建扶贫干部在扶贫中结下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作品中有很多情节、细节、场面描写,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产生心灵的共鸣。如凌教授扶贫使命结束,即将离开之际,乡亲们涌到院子里依依送别的情景,令人泪目。马得宝不顾受伤的额头,骑着摩托车,追赶着为麦苗送行的场景,令人唏嘘。逃婚的水花返回到人群中,面对心中的恋人马得福时,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令人动容。
《山海情》是一部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讴歌真善美的作品。观看电视剧,总让人想起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两者都关注的是平凡人,关注平凡人的普通生活和精神世界,都给人以振奋、鼓舞、激励、精神启迪,充满了奋斗的力量。作品在创作时,始终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客观、逼真地反映社会的真实一面。作品并不回避真实的社会矛盾,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不图解政策、空喊口号,不煽情说教。对于如村民吃掉“扶贫鸡”,三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父亲为一头驴“卖”女儿,校长家访被嘲讽,扶贫中一些干部身上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等,都给予了客观、真实、冷峻的呈现。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效果。正是这种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达到了一种今昔对比、鲜明对照的艺术效果。
有人将该剧贴上“扶贫剧”的固定标签,未免在一定程度上狭隘化了。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一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从国家实施“吊庄移民”政策到福建宁夏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再到移民整体搬迁,作品呈现了西海固人民从最初对国家扶贫政策的不理解,甚至埋怨、掣肘、反对,到最后的真心支持、拥护、歌颂的过程。在西海固人民通过奋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国家扶贫政策尤其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品着力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具有奉献精神和担当情怀的扶贫干部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认为,这是一部以扶贫为题材、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乡土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作品乡土气息浓郁,无论是大西北的独特地理环境,还是乡土人物形象的个性塑造,还是剧中方言的精彩运用,都让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西海固人民”。这是一首歌颂西海固人民的伟大赞歌,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西海固人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摆脱贫困、改变命运道路上的困惑、矛盾、挣扎的心路历程,歌颂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淳朴坚韧、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互助上进、团结一心的精神风貌。
《山海情》的价值和意义不应被低估。近年来,文艺领域乡土题材创作较为缺乏,也直接制约了乡土题材的影视剧改编热。当年路遥的《人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热播,所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近几年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改编自长篇小说,但其轻喜剧色彩冲淡了作品的“真淳”。《山海情》并非改编自某部小说,该剧由高满堂担任剧本策划,王三毛等六人担任编剧,可以说是一部凝聚了集体智慧、精心打磨的结晶之作。这是2014年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文艺界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思想的代表作。它构建了新时代乡土题材影视剧的美学新范式,树立了文艺标杆和审美典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文艺创作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紧贴时代,深耕生活,扎根人民,通过塑造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去赢得观众实实在在的口碑。习近平总书记说,好的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受到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山海情》就是这样一部有思想、有灵魂、有筋骨、有温度、有美感的优秀作品。希望能够借助《山海情》的热播效应,匡正当下文艺创作领域的不良现象,引领文艺创作时代风气,启发和激励广大文艺家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作者:河南许昌学院副教授 黄高锋)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