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共同富裕丨姚巧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后,共同富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重要目标和六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作为建成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后,党的二十大再次庄严宣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党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作出的重大决定。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当年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时尖锐地指出: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以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致使广大的无产阶级极端贫困,没有能力购买资本主义大量过剩的产品。严重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不但大量的社会财富遭到毁灭,而且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备受打击。因此,马克思强烈主张铲除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建构一个让社会大多数劳动者都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产品的社会,生产目的就是要“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并将此确定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领导集体都明确地将“共同富裕”写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力主“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邓小平明确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再交代“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时光荏苒,七十多年过去了,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今天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上、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不失时机地提出下一阶段我们的目标和行动:“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他明确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相应举措就是对这一部署的具体落实和行动。
二、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理,共同富裕的第一要件是“富裕”,不把“蛋糕”做大,就无“蛋糕”可分,更谈不上“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代领导集体都在苦苦探索美美与共的美好社会,为什么到今天共同富裕才上升为“中心课题”,就是因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厚实的物质基础。二十大报告显示:2012—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稳居世界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蛋糕”还不够大、不够好。截至2021年底,美国GDP的总量近23万亿美元,中国为17.7万亿美元,而美国人口为3.3亿,中国为14亿。按人口规模算,我们的GDP总量需要达到92万亿美元才能和美国持平。中国的人均GDP偏低也说明了这一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高达5.2万美元,而中国仅为1.2万美元。而且我国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基尼系数是表征一国贫富差距状况的国际通用标准,202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超过警戒线0.4。正如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可以想见,共同富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进民生福祉
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特别是生产力水平,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属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制度特别是基本经济制度在推进共同富裕中起着根本任用。当年马克思一针见血地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归咎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正是因为资本家掌握了社会大量的生产资料,致使他们拥有了雇用、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手段,也使他们在分配中占据着天然优势,按资分配使他们获得了社会绝大部分财富。而工人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在分配中仅能获得一份少得可怜的工资。可见,涵盖所有制、分配制度等在内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能否共同富裕的根本因素。
为了让大多数人都过上好日子,马克思在批判、主张铲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科学社会主义的五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关于所有制的规定,即“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第二条是关于分配制度的规定,即“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这两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从所有制、分配制度上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保障。
当今,党根据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的状况,将我国的基本经济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适应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也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明确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通过“完善分配制度”来推进共同富裕。
四、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健全政策体系
推进共同富裕,不但要从制度上体现规定性,还要将制度转化、落实为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具体彰显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在宏观体制建构上,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键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做大“蛋糕”要保证效率,分好“蛋糕”就是要更加注重公平。更多发挥分配的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杠杆作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让市场发挥主导,突出效率,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生机。再次分配由政府宏观调节,更加注重公平;对于不同的收入群体,施以不同的政策:调高、扩中、提低,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三次分配鼓励社会参与,通过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在微观政策取向上,体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多渠道增加收入,逐步缩小差距。如:针对东西区域不平衡、“先富”“后富”问题,贯彻“两个大局”思想;针对城乡不平衡的问题,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针对阶层不平衡问题,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推动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要突出做好就业,因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没有就业就没有工资、就没有收入。就业是劳动致富的重要途径,是迈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工作。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此外,还要健全涵盖住房、医疗、教育等在内的多方面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作者:姚巧华,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