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11-16 10:41

  □张占仓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先后多次提到共同富裕。我们如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事关下一步我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

  从对过去10年工作总结中去理解。在总结过去10年社会发展成就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这个新成效主要是指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全球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建成等。这些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为提升,加上我们脱贫攻坚成果惠及普通民众,这就是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从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上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仍然牢牢把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当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有效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之中逐步推进,并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从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三五年,我国发展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就告诉我们,未来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等任务是第一位的,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说法一脉相承。只有经济实力能够持续较快地提升,我们在全球的地位才能够不断提高与巩固,广大老百姓的日子也才会过得越来越好,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才能够一步一步如期实现。这其中,包含着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从完善分配制度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首先,按劳分配是我们分配制度的主体,也是全社会分配制度的立足点。国内外实践证明,按劳分配是大部分国家最基本的分配制度,是全社会财富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因为按劳分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成员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也最符合经济学原理中“劳动是财富之父”的经典论点,最能够在全社会建立与强化勤劳致富的共同价值观。所以,按劳分配制度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分配制度,这一点不会改变,不劳而获不可能得到一个健康发展社会的普遍认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大家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勤劳致富。其次,也要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比如,对于贫困地区予以支持,对于临时性困难群众给予阶段性地帮扶,对于社会上的老弱病残者进行福利性的援助,对于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给予及时资助,等等。这既是我们社会主义体制的内在优势,也是一个正常发展国家的社会公共责任,目的是维护全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国家整体利益有利。再次,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第三次分配,在发达国家与我们国家早就存在,主要由社会高收入人群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对于急需社会财富资助的对象或群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资助,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实现更合理、更加公平的收入资源配置。其前提是在高收入人群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不是强制性的社会活动,更不是打富济贫,所以第三次分配不会扰乱社会财富秩序,更不会因为共同富裕就影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社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是民营企业。没有民营经济的持续活跃与健康稳定发展,就无法持续推进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无法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

  从经济学理论层面去理解。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比较理想的社会形态是“橄榄型”社会结构,就是中等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相对较少,类似橄榄球的形状,两头小、中间大,这种结构容易形成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形态。一般认为,中等收入者约占70%,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各占15%比较理想。目前,以发达经济体为主的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为61%,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合计占39%,他们仍在努力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如果参照借鉴该经济学理论模型,逐步推进我们共同富裕进程,目前我们最大的短板是中等收入者占比偏低。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我们中等收入者约4.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9.1%,与理论上我们国家中等收入占比达到70%的目标距离较远。因此,下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最紧迫的任务,是提高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占比,而这一部分人员主要是小微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者、科教文卫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共服务部门职工与高级技工等,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比较重视生活质量,是社会消费市场的主体。从这一层意义上看,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会更加有利于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张占仓,系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社科院原院长)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