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人才强国战略丨邓宏斌:人才引领驱动的三重逻辑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度,强调了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可以说,人才引领驱动是当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由之路,必须把握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人才是托举伟大梦想的强大力量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人的劳动是推动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和现实性,认为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人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毛泽东同志指出,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才可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心选拔任用人才。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才是科技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最根本因素,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观点。胡锦涛同志在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重新界定了人才概念,创造性地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阶段的人才工作实际,在一脉相承中与时俱进。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并且,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在首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系列部署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才放在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位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才思想的守正创新,展现了新时代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底层思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深化,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
历史逻辑: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历史不会重复它的事实,但会重复它的规律。历史规律一次次表明: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着历代政治家。管子曾说过:“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墨子曾说:“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也曾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以贯之地重视人才。在党的革命火种播撒的年代,成立工人子弟学校,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培养了大量革命人才。从党的四大开始,就非常重视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最终将其界定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人才活力。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为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涌现出了钱学森、林俊德等一大批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抛洒热血、奉献人生的卓越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无数的史实都充分证明,人才在攻坚克难、取得胜利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始终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利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一方面,这种底气来自于更坚强的领导核心、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广泛的人才活力。另一方面,这种紧迫感也来自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前,我国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各领域发展呈现时代新特点。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高素质、优质型的人才。但是,我国现阶段却面临着人才资源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这种判断正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需求;正是因为人才始终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
实践逻辑: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方面,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一个从“人才优先”到“人才引领”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包括: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追赶弥补国际人才差距;第二个十年,攀登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以及进入新时代,“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世界一流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形成过程,经历了正定实践蕴蓄、福建历练萌芽、浙江主政发展和大国治理成熟四个阶段。这本身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强大活力。一是人才总量迅速壮大。全国总工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二是人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全国拥有大学学历的人口超过2.18亿人。三是人才创新成绩优秀。“天眼”探空、“墨子”传信、“嫦娥”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神威超算……一批尖端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二。四是人才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理解人才引领驱动的三重逻辑,有助于我们看清新时代人才强国的来路和去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021年,河南省委以前瞻30年的格局和视野,作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部署,勾画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十大战略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居首位,是第一战略。“十四五”期间,我省将聚焦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目标,围绕建设“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努力打造八支人才队伍,积极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可以说,人才强、科技强,才能带动产业强、经济强、河南强。因此,人才引领驱动是我们实现伟大梦想最好的行动。
(作者:邓宏斌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