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畅: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PEST分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1 11:13

一、内涵的界定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盐铁论》说:“古者天子立于天下之中。”《孟子》亦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在中国,“中”的观念至关重要,否则中国就不会以“中”来命名。至今,地处中原的河南人表达肯定的意思,仍然只用一个字——“中”,果断豪迈,力排众议。那么中原文化从何处论起呢?从历史上看,上古时期豫州居于九州之中,被称为中州,即如今的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故中原文化主要依托于河南省。从地域上看,中原文化主要以河南为核心,向黄河中下游其他地区外延辐射。“故中原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从广义上来说,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文化的总称;从狭义上来说,中原文化指的就是河南文化。”[1]

本文涉及的是狭义上的中原文化,即以河南独特的文化符号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占了一半,十三朝古都洛阳以及八朝古都开封在一千多年前都是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三千年都以河南为中心。考古发现的新郑裴李岗文化、三门峡仰韶文化、洛阳二里头文化,以及郑州的二里岗文化都是华夏文明的来源;安阳和郑州的殷商文化、开封的宋文化、信阳的楚文化、南阳的汉文化、许昌的三国文化、洛阳的河洛文化等都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豫剧、少林功夫、汴绣、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罗山皮影戏、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河南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早已享誉海内外,[2]这些都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折射着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可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与核心。因此,对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符号进行研究,是“文化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二、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PEST分析

PES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外部宏观环境的基本工具,由美国学者Johnson·G 与Scholes·K 于1999年提出,P、E、S、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本文利用PEST分析法,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外部环境进行宏观研究,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政治

长期以来,东、西方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和矛盾,而今全球正处在新冠疫情之下,不同国家间的摩擦、冲突都可能被放大,使正常的国际人文交流受到威胁。

虽然河南省在海外承办的孔子学院已有十余所,派出河南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3000余人,[3]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经成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主流平台。但是,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很容易被贴上“文化输出”等不良标签,疫情更是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据媒体报道,2020年,德国教育部要求关闭当地的孔子学院。中澳联合建立的13座孔子学院也正在接受相关审查。以蓬佩奥为首的美国政客,更是长期污名化孔子学院并要求全部关闭。在这种政治时局下,这个文化对外传播主流平台显然已经遭受威胁。

(二)经济

从古至今,文化交流都是以政治、经济作为基础的。汉、唐两个时期由于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昌盛,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高潮,而战乱年代、经济萧条也势必会阻碍中外文化交流。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经济下滑13%~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断言,疫情将引发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很多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减少,国际外贸、各国间文化教育、官方和民间活动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阻碍重重,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之路举步维艰。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严重“入超”,文化赤字明显。2021全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额为13.7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文化生态已然受到重创。

(三)社会

新冠疫情是百年未遇的一次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严重的国际公共关系危机。国与国之间交往频次减少,跨境人口流动锐减。据估计,2020年第一季度,世界跨境人口流动同比下降40% 以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锐减,文化场所纷纷关闭,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变得更为艰难。各行各业都在此危机中遭受着严重影响,中原地区的文化旅游等产业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

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公开数据统计,2019年“五一”四天假期内全省接待游客3639.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0.37亿元;2020“五一”五天假期内全省接待游客1692.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9.26亿元,仅仅达到上年同期的三分之一。[4]河南文化旅游这一传统的产业链条,在疫情的冲击下暴露出不少短板,在发展河南数字化文旅项目上任重而道远。

(四)科技

新媒体时代下,第四媒体网络、第五媒体手机大有取代传统媒体之势,已然成为当下受众们新的宠儿。《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统计,“有51%的海外受众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而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省“网民规模达9082.5万人,5G终端用户居全国第3位”。可见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拥有充足的网民优势,在当今这个“人人皆媒体”的时代,这是潜在巨大的传播主体群。

但显然,网民在体量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显著的传播效果。另外,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还是以传统的报纸、书籍、电视等媒介为主,新媒体发展不成熟。传播方式、内容和表达不够平民化,除了官方的对外传播媒体,没有更多元化的对外展示平台。就传播技术而言,数字技术支撑不足,对于“新媒体+新方式”的应用不广。

三、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的优化路径

结合上述PEST分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国际宏观环境有“危”亦有“机”。如何化“危”为“机”,让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路走得一路生花,优化路径如下:

(一)拓展线上传播平台,形成“新媒体+新方式”的融合联动传播渠道

从传播渠道来看,新冠疫情这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国际人文交流带来了阻滞,但同时打开了数字化发展的大门。受疫情影响,2020年河南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首创“网拜”,通过全球近40家电台实况全球联播,据统计“网拜”直播点击量超29亿人次,网上互动用户超1700万人次,国内、外民众广泛参与。[5]众所周知,河南的黄帝拜祖大典是一场全球华人华侨寻根问祖的盛会,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同时也是一场中原地区人文交流、国际推广的盛会。这次“网拜”把一场传统的盛会结合新媒体,用一种新方式展示了出来,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传播效果,把中原地区的根亲文化发扬到了四海内外每个有华人华侨生活的地方。同时也给其他文化、娱乐、旅游产业链带来新的生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推广应向着这个“新媒体+新方式+新思路”的大道大胆迈进。

(二)培养民众的媒介素养和传播技巧,形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从传播主体来看,虽然中原地区一直加强国外孔子学院的建立及联系,对外培养输送本地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宣传方面均有政策、资金上的扶持。但是,由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污名化;且官方主导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往往生硬,不够亲民。虽能让文化“走出”国界,但却很难做到“走进”心门。所谓以文化人,是一场润物无声的灵魂浸染,而由上而下的信息推送往往很难达到宣传效果。中原地区应该看到现存的巨大的潜在传播主体——“5G网络用户居全国第3”的体量优势。培养民众的媒介素养和传播技巧,利用自媒体,实现多元化、草根化、柔性化的传播。自下而下的平级、双向的交流,才是心与心的碰撞与融合,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即是如此。

(三)采取交互式双向的传播方式,形成闭环的传播管理模式

从传播效果上来看,一直以来,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都缺乏国际视野,缺少反馈机制,忽视受众调查,忽略跨文化交流易出现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隔阂。这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缺少吸引力和亲和力,使得传播效果不够理想。不同国家,不同受众对中原文化是有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要想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界,并且真正“走进”另一个文化群体心里,一定要双向沟通。分析受众定位,监督传播过程,收集受众反馈。最后还要根据受众反馈及时修改传播方案,使传播过程形成一个沟通良好的闭环,这样才能达到完整且有效的传播。

【作者:曹畅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ZT60】

参考文献: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7.

[2]岳夕茜.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8

[3]]刘亚科.“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原文化“走出去”的途径[J].文化产业,2022(08):111-113.

[4]大河网.今年“五一”河南接待游客1692.11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79.26亿元[OL].

[5]中国新闻网.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再次开启全球“网拜”[OL].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