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霞:设计赋能下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两手一摸,春秋文化;双脚一踩,秦砖汉瓦。”中原河南地区有“居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素有“文明摇篮”之称。三皇五帝兴起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帝都之乡、圣贤居所定于中原,中华经典之作源生于中原。中原传统文化以其古都文化、圣贤文化、根亲文化为鲜明特色,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和骨干。中原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显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典型的继承性和代表性。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原的历史是我国历史的缩影,而中原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中原传统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国家文化,具有主流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二重性。因此,弘扬优秀中原传统文化,讲好中原文化故事,对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大体可以分为外层、中层和内核三个层面:外层是物质文化,即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的器物;中层是艺术文化,既包括音乐、戏剧、文学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各种民俗文化;内核是思想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最本质和特质的东西。跨文化传播最理想的模式是以思想文化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两翼的传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对文化产生稳定的理解和认同。但从文化形式的认知度、接受度和感知度等指标看,可触可感的文化形式更容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为外国人所接受。因此,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要想讲得出、传得开,必须重视通过创意设计将思想文化融入物质文化与艺术文化中,让无形的文化占据受众感官,变得可见可听可触可感,让藏在典籍、文物中的故事活起来,让冷知识古文化热起来潮起来,进而传得开播得下。以设计入文创、以设计入情境、以设计入服务是提升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力的重要策略和路径。
一、以设计入文创,传递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文创即“文化创意”,文创产品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好的文创产品能够融汇古今、沟通雅俗,成为文化的载体,传递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作为一个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文化符号,故宫拥有众多的皇宫建筑群、文化古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近年来,在文创产业带动下,故宫通过富有创意的文创设计,将文化创意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成为利用文化创意产品走进百姓生活、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样板。
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构建需要传播者的专业能力、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媒介的有效性共同参与。要让文创产品成功“出海”,成为中原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不仅要让产品动起来,也要让消费者动起来,让需求驱动消费,让设计满足需求。近两年,河南博物院的一系列考古盲盒文创产品的问世掀起了考古热潮,不仅在国内市场风靡,还成功“出圈”到了海外。河南博物院采用“动态文创”理念将时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结合起来,把微缩的文物仿制品藏在盒子里的一抔土中,带动玩家在微型的“考古现场”沉浸式体验考古的乐趣。很多外国友人对这些文创产品非常好奇和感兴趣。当一件件微缩版的青铜器、元宝、铜佛被玩家一点点亲手挖掘出来时候,也激发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向往。盲盒还为不少海外游子捎去了来自家乡故土的慰藉,成为沟通海内外中华儿女心灵的桥梁。很多海外粉丝表示,哪怕只是把一抔土捧在手中,都特别激动,因为这是来自民族根脉的土壤。有海外网友说,小时候曾和家人一起参观过国内的博物馆,现在看到这些文创产品时感到非常自豪,内心深处涌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用创意设计助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是“考古盲盒”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愿景,也是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行走世界的底气所在。丰富且深厚的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待更多设计思想和设计力量的注入,在创新中传承,在创新中转化,带着文化基因动起来、活起来,为全世界所见所享。
二、以设计入情境,打造适情化文化传播场域
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受众在对传播信息进行解码时运用的是自我的规则,传播者单方面地把自认为好的信息悉数呈现,忽视了不同语境下的释读,不仅会导致文化折扣,还可能由于文化偏见或文化异质等原因令我们试图传达的信息被误解。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对受众进行研究,要结合受众文化背景、心理需要、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等实际情况进行传播,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对外传播效果。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的传播越来越注意对目标受众需求及受众所处情境的研究,通过情境化设计,打造适情化传播场域,寻求“文化合意”。比如2022年冬奥会与2008年奥运会相比,在呈现视野上从单纯讲中国故事走向讲世界故事;在主体与客体上,从只讲“我”变成了讲“我们”;在叙事元素和表达元素上,从只讲五千年的历史到讲现在和未来;在叙事方式上,从过去宏大叙事走向更多细节的展示。
“大同和合”与“以人为本”是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精神内核,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和哲学基础。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贵和尚中”,讲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提倡自律、自省,注重人的自我和谐。对这些文化精髓的提炼和展示,有赖于通过情境化设计,使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直白的码符和编码规则,构建低语境化、适情化的文化传播场域。河南电视台《2022中秋奇妙游》可以说是站在国际视角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的一部经典之作。借助5G+AR技术创意性地融虚拟场景与现实舞台为一体,一场充满想象力、情感度和科技感的奇妙旅程,带来一场浪漫丰富的文化盛宴,每一个节目都试图用故事拉近全球各个地区的人,既诠释了传统佳节中秋的精神内涵,也传递着“寰宇共此时”的天下团圆的豁达情怀。正如节目总导演陈雷坦言:“我希望用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质去共情这个时代,用我们的文化来进行共性的表达,这是国际化传播中真正需要有的东西。”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在Twitter平台发布多语种合唱节目《千里共婵娟》并配文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改编自宋代诗人苏轼关于中秋节的著名诗歌的动听歌曲,由孩子们用10种语言表演。一场听觉盛宴!”
三、以设计入服务,打造文旅融合的传播路径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思想,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开了新思路和新窗口。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要以此为契机,将服务设计思维引入国际化文旅品牌打造中,尤其要注意围绕中原地区的代表性非遗项目,整合项目所在地的旅游资源,开辟出一系列具有中原传统文化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路线,串联起非遗项目、景区、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手工艺体验馆等丰富的环节,要让游客在吃中原传统特色美食、住中原传统特色民居、观中原传统特色剧目的同时,亦能认识非遗背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为生动立体地感受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仅要在线路运营与设计中充分考虑海内外游客的文化体验,而且要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新设计,让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给游客带来增值体验。比如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利用激光点云结合倾斜摄影等技术,将龙门石窟主佛区及周边的建筑、植被、景观、文物等“复刻”到线上,打造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数字化龙门石窟,并选择龙门石窟体量较大、气势恢宏、具有展示价值的整体洞窟,对造像进行三维模型数据采集,快速高效实现360度全方位、高精度、高保真度复原呈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情景式的带入和沉浸式互动体验,为游客带来深度穿越体验和震撼。
文化传播终极目标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尽管在国际传播中还存在诸多抗解问题,但是如果能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合”、“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底色,秉持设计向善的理念指导国际传播实践,或许能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些思想认识或方法论的启发。
【作者:郭小霞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南实践、国家战略的河南探索”专题项目“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ZT61)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