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杰:杭州特色小镇的经验做法及对河南城乡协同发展的借鉴意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1 20:33

杭州市的特色小镇产业特色鲜明、功能多元融合、制度供给灵活,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的经验和做法领跑浙江、示范全国,已成为杭州市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城乡协同发展,深入落实“两山”理论和“八八战略”的杭州样板和城市名片。

本文围绕杭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总结五个方面:第一,发展过程;第二,基本建设情况;第三,主要特点;第四,主要经验;第五,几点建议。

一、杭州特色小镇的发展过程

杭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探索培育阶段,从2014到2015年。2014年下半年,时任浙江省长李强提出要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2015年1月,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召开省政府特色小镇专题会议;2015年4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6月,浙江召开第一次全省大会,公布首批创建名单。

第二阶段是快速成长阶段,主要是2016年到2019年。2016年的1月份浙江省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小镇发展大会,公布第二批创建名单和第一批培育名单;2016年3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通知》,建立了省领导联系特色小镇制度;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明确总结推广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模式;2016年12月,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将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实践列为全国32项地方经典经验做法之一;2017年—2019年,浙江省每年召开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公布了第3—5批创建小镇名单、第2—4批培育小镇名单和第1—3批命名小镇名单。

第三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也就是2020年到2021年。2020年9月,省特镇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2.0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六个更”发展目标以及八大工程重点任务;2020年9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这个文件出台主要是对当时全国小镇建设热潮进行规范,纠正当时小镇建设错误的倾向,比如说很多地方打着小镇的旗号圈地搞房地产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出台了这么一个文件用于规范。

第四阶段是迭代升级阶段,从今年开始,浙江省、杭州特色小镇建设算是进入了迭代升级阶段。浙江省在全省层面开展了特色小镇最佳实践评选,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通报表扬,研究制定了特色小镇升级版政策,拟订了总体目标:到2025年,命名小镇数量达到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总产出突破2.5万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上市企业突破500家,平均每年孵化成功企业3000家左右,完成有效投资1500亿元左右。

二、杭州市特色小镇发展状况

自2015年开启特色小镇建设以来,杭州市先后谋划建设了各类特色小镇100余个。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特色小镇33家,其中省政府验收命名特色小镇16家、省级创建类特色小镇15家、省级培育类特色小镇2家,形成了省、市、区(县、市)三级特色小镇梯度培育格局,小镇数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截至2022年上半年,杭州市特色小镇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投资近2400亿元,累计实现税收近3100亿元,科研经费等软投入超过全省总量的3/4,特色小镇以不到全市1%的产业用地面积,完成超过全市5%的固定资产投资额,27%的税收收入,成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先行者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特色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滨江物联网小镇、钱塘杭州医药港小镇等中坚力量快速崛起,滨江数字健康小镇、桐庐快递科技小镇等新兴小镇建设方兴未艾。

三、杭州市特色小镇的主要特点

总体来看,杭州市特色小镇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特色鲜明。杭州特色小镇聚焦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并结合杭州市“一基地四中心”的城市定位,增加了文化创意、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及特色产业。二是平台多元融合。通过多年培育,杭州市特色小镇内新兴产业初步集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创新要素加快汇聚、制度供给推陈出新,实现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杭州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的亮点平台。三是制度供给灵活。杭州市级特色小镇实行“创建制”,按照“宽进严定、分类分批”的原则推进,并明确税收支持、土地要素保障、重点项目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等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性,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四是人文气息浓厚。特色小镇依托现代特色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发展建设,是历史经典产业的传承新生地,是传统特色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新高地,是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诞生地,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和现代文化气息。五是生态环境优美。特色小镇一般规划在城乡接合部,根据地形地貌,确定小镇整体规划和风格设计,严格划定小镇边界,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每个小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建筑、旅游设施、植物群落、自然环境与产业相得益彰。

四、杭州市特色小镇的经验做法

杭州市特色小镇的经验做法有五个方面:

第一,聚焦特色产业,打造发展新坐标。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立足之本和魅力所在,更是小镇的地理标志和名片品牌。杭州市要求每个特色小镇主攻一个主导产业,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项冠军”,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引导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真正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精”,防止百镇一面、同质竞争。

第二,坚持市场运作,激发市场新活力。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源泉。杭州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模式。在发挥政府“服务者”角色基础上,委托行业领军企业或专业孵化机构,组织运作主体开展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链式招商。例如,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梦想小镇通过引入阿里“百川计划”、浙大校友孵化器、良仓孵化器、极客创业营、良仓孵化器等10余个各具特色的“种子仓”实现种梧引凤。

第三,集成各类功能,营造发展新生态。杭州特色小镇在建设中,突出功能集成,推进“多规合一”,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一是坚持建设形态高标准。杭州特色小镇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塑造特色小镇整体新风貌,提升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水平,按3A景区目标(旅游特色小镇按5A景区标准)建设一批具有地域标识度的特色小镇。例如,梦想小镇提出“先生态、后生活、再生产”的造镇“三生”原则,在自然的底板上进行嵌入式开发,核心区1/3的面积保持稻田、菜地、水系等原生态形态。二是坚持文化培育高品位。杭州坚持文化是特色小镇“内核”的理念,保护非遗、延续文脉,形成历史文化标识。同时注入科技、文化、时尚等元素,深化文化产业新内涵、加强文化IP应用,推动特色小镇由景观营造向文旅融合迭代升级。三是坚持公共服务高质量。杭州以未来社区理念,加快建设特色小镇的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服务配套,补齐教育、医疗短板,创新开展嵌入式幼儿园、产业社区建设,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例如,梦想小镇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创业办公、生活和精神文化三个1/3来设置,打造商业、居住、网络三大特色配套,形成一个五脏俱全的创业者生活特区。

第四,探索多元建管,强化制度供给。杭州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寻找突破,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始终把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实验区,允许特色小镇在国家和省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以及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领域基础之上进行先报先行先试,同时鼓励各县区在特色小镇先行先试上出一些政策,制度非常灵活。

第五,政策精准对接,创新服务模式。杭州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打出一套“省市政策对接、各类政策衔接”的政策组合拳,实现政策供给大集成、服务模式大提升。

五、对河南城乡协同发展的借鉴意义

结合杭州市特色小镇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我们河南有很好的区位交通和优势,在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振兴中,我们应该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要科学、系统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科学确定特色小镇的基本类型,有三大类型:优势产业型特色小镇、生活服务型特色小镇、传统文化型特色小镇。就是说要在全省建一批特色小镇,可以大致归纳为这么三大类型。其次要开展特色小镇的规划编制,也就是要科学编制特色小镇总体发展规划,促进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最后还要加强工作组织的协调。

第二就是要提升特色产业能级,立足小镇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产业等特色与优势,围绕服务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新业态培育,准确定位并挖掘各种资源,做优做特做精特色产业。同时瞄准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强化与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的分工协作,细分领域、差异定位,锁定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强化“点”集聚、“链”拓展和“群”联动,培育一批位于产业链两端、价值链高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就是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要立足小镇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瞄准特色产业、风口产业和产业链的关键环,积极引入市场化的投资和运营管理主体,加快要素集聚,精准培育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第四是要营造精致宜居环境。遵循城镇发展规律,科学预测人口规模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功能叠加与精明集约增长,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格局。

第五要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合理界定特色小镇与其所在的乡镇、产业集聚区的管理职能,健全城镇基层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探索扩权增能,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以及保障用地指标为重点,依法赋予特色小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完善特色小镇建设效益评价机制,实现特色小镇投资建设各项目的优胜劣汰,减少乃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无序竞争造成的浪费。

第六就是要强化各类要素的保障。比如融资方面,建立科学的产业投融资决策机制,支持各地组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委员会。加快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国资产投平台,或联合市场化头部基金组建混合型产投平台。聚焦主导产业设立政府基金,引入市场化专业机构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团队,打造“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等多种模式,形成产业上下游各环节链接、企业孵化成长生命周期全覆盖的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矩阵。另外还要加大财政的精准扶持、吸引高端人才等等。

(作者:胡红杰  杭州市发改委挂职干部 河南经济学者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