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绿色发展丨李斌: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农业新格局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3 12:10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部署,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绿色是农业现代化的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农业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面对党的二十大在推动绿色发展领域对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围绕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环节,进一步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实现由单纯追求规模产量向“发展与保护并重、产业与生态协调、数量与质量齐升”转型,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一、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一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控“非粮化”。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有序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打好基础。二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深入全面节约战略,落实农业计划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保护农业生物资源,构建涵盖农业物种资源、水生生物资源、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等环节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体系。四是着力保护修复农业生态系统,治理修复耕地生态,因地制宜发展耕地轮作,促进耕地用养结合,建立完善耕地管理清单,实施污染耕地治理。营造复合型、生态型农田林网,增强田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快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一是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提升优质绿色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构建集“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一体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体系,推动开展农药减量控害。二是促进养殖废弃物和秸秆资源化利用,以沼气工程为纽带,推广种养结合循环经济模式,实施畜禽粪污源化利用提升工程。促进秸秆肥料化,集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三是加强农业白色污染治理,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开展区域农膜回收补贴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推进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

  三、挖掘农业绿色碳汇潜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突出农业绿色本质,加快推进农业减排固碳,开源节流,挖掘潜力,增强农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服务“双碳”目标。一是着力优化农业能耗结构,全面落实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推广绿色、智能、复式、高效农机化技术装备,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大力建设分散式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风光互补型分布式发电系统,实施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农村能源绿色转型。二是着力推进农业减排固碳,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为导向,推广农业水肥管理技术,畜禽、水产、林果低碳种养技术,降低单位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三是着力扩大农业碳汇规模,构建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增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以巩固提升林业碳汇为目标,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落实林长制,开展森林碳汇培育工程,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强林业固碳能力。

  四、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以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绿色供给能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一是着力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坚持加工减损、梯次利用、循环发展方向,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低碳流通体系。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促进绿色农产品消费。二是着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为载体,推动农业与食品加工业、生产服务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绿色升级。三是推动农业产业低碳循环发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高值化利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打造种养加销一体、农林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四是围绕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要求,强化科技赋能,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推动绿色农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五、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农业要素价值实现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色农业要素价值实现,是破解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重发展、轻环保;重产业、轻生态”问题的关键。当前,亟须通过健全农业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绿色产品市场价格实现机制,培育绿色农业要素交易市场,推动农业资源产品价值实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健全农业资源要素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和落实耕地资源、种质资源、水资源等关键核心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农业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动绿色农业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加快推动绿色农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二是完善绿色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开展农业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通过原生态种养、精深加工、休闲旅游、品牌打造等模式,拓展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三是培育绿色农业要素交易机制。围绕农业排污权、水权、碳汇等绿色农业要素,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业要素交易市场,打造交易平台,完善农业绿色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机制,推动绿色农业要素价值市场化实现。

  【作者:李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河南省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2A2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