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涛:书院制育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6 06:15

  书院制育人注重发挥以学生宿舍为依托的师生共处育人平台的作用,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瓶颈,顺应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潮流的需要,解决了以往高校人才培养空间局促等问题,但也日益面临着来自网络世界的新挑战。随着网络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对青年大学生因网而生的精神困惑和认知焦虑予以引领和矫正,正日益成为书院制育人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

  一、书院制育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象到了哪里,我们就应该到哪里”,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因为互联网而具备的能力和内在水平、需求和想法、思考模式和行动逻辑。结合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特点,探索“互联网+书院制”育人模式,对于丰富完善书院制育人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网络空间如今已成为师生生活的“元宇宙”,各类社会思潮在此激荡,多元价值观在此碰撞,社会主流意识必然会受到一些消极、负面、错误信息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在战略战术上全面升级,不仅运用贸易战、科技战遏制中国发展,而且运用舆论战诋毁我国政治制度、人权状况和国际形象,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造成严峻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这一更隐蔽的渗透方式,别有用心地“曝光”“搜集”“揭露”其他国家政党和政府的“专制”“非法”“黑暗”“腐败”等所谓阴暗面,蛊惑他国公民参与政治、上街游行、争取自由和平等,甚至推翻现有政权。因此,围绕铸魂与蛀魂、举旗与毁旗的网上意识形态较量日趋激烈,互联网已经成为捍卫国家的“主战场”、争夺青年的“新阵地”。

  第二,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随着网民的迅速增多,中国已经成为部分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网络舆论战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借助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输送、渗透、鼓吹本国所谓的民主、自由,企图通过持续的网络渗透和蛊惑对我国实施政治上的全方位打压,通过互联网的虚假宣传恶意炒作所谓社会热点问题,进而抹黑诋毁党的形象、党的历史、党的领导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作出积极的应对。如果书院教师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不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无法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甚至害怕“言多必失”,不愿发声、不敢发声,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就难以很好地胜任。

  第三,互联网已经成为书院制育人的重要场域。传统的书院制育人便十分看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教育,互联网时代书院制育人的场域虽有别于传统书院,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书院制育人必须发挥好宿舍和网络“两个同心圆”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的作用,既要围绕宿舍这一师生共处育人平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又要着眼网络这一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场域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者是书院制育人有形的教育场所,后者是书院制育人无形的场域。随着西方国家不断加剧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书院制育人必须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针,坚持虚实结合、齐抓共管,在发挥好宿舍育人平台作用的同时,富有成效地开展好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全过程、全方位地回应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

  二、书院制育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书院制育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创新需求相一致。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不上网的大学生,这就决定了谁赢得了青年大学生,谁就拥有了网络空间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对未来最大的主导权。赢得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既要尊重青年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又要善于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青年学生好奇心强,信息捕捉能力强,对社会热点问题高度敏感,更加注重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善于借助网络途径和手段表达个人对问题和热点事件的看法。然而由于受人生阅历、知识水平以及媒介素养的影响,在面对网上海量的信息时,“三观”尚未固化的青年学生往往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在受到偏激思想影响时,极易受一些政治谣言和信息的蛊惑,在非理性、情绪化的左右下而采取过激行为,形成主观、片面的评论,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甚至发生错误的行为。对此,书院制育人导师要在引导网上舆情上多用力,积极消除错误看法、消极看法,使健康、理性、务实言论成为网上舆情的主流。

  第二,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随着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频繁的线上互动为书院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渠道。网络的虚拟性虽然为青年大学生不受外界影响真实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诉求等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却也大大降低了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自我约束力,容易在网络的掩护下发表一些过激、不负责任甚至虚假的信息。在商业资本和政治资金的精心运作下,互联网的快捷性、匿名性、公开性、自主性、平等性、扁平化、去中心化等特点,容易使青年大学生在“法不责众”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出现一些缺乏理性的偏激情绪或态度。这决定了书院制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运用好互联网思维,适应青年学生网络生活和交往的特点。

  第三,意识形态的斗争加剧决定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目前大国博弈的战略重心已经由肉体上的消灭转为对灵魂的攻击,青年大学生的“心防”日益成为新时代国防的重要领域。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民主理论很容易通过网络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渗透,误导青年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使大学生在互联网中迷失自我,被西方网络舆论渗透绑架,销蚀青年大学生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甚至出现干扰政治体系正常运行的过激行为,这在近年来香港青年有关问题中已有充分体现。互联网天生的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特征,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传统教育者的权威。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青年学生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和观点同样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因此,书院制育人要对青年学生的网上“心声”给予恰当引导和及时评价,避免有些合理诉求不能得到反馈演变成舆情。

  三、书院制育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书院制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互联网为书院制育人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书院制育人提供了新机遇、搭建了新平台,也对书院教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学院教育相比,书院制育人更加强调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第一线,注重为青年学生配备一定数量的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和兼职导师,导师的加入增强了书院的师资力量,导师与辅导员相互协作,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青年学生认知度不足、自我教育功能缺失的状况,辅导员和导师不仅要会与学生线下“面对面”,而且要会与学生网上“键对键”,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愿,积极回应青年学生关切、为他们解疑释惑。在重大节日等特殊节点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发声、营造氛围、创设场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优秀文化传统。通过问题解答、热点讨论等方式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跟帖、发帖引导青年学生客观评价、理性表达。

  第二,要积极培育理性包容的参与型文化,现身说法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年学生是网络空间最活跃的主力群体,也是意识形态斗争中敌我争夺的重要对象。引导青年学生自主、理性、适度、合法地进行网络发声是互联时代书院制育人的重要使命。书院制育人团队“进一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精通网络、了解青年、通晓国情,善于表达、精于分析,成为能够影响青年大学生言行的“重要他者”。青年学生由于缺乏广泛的社会生活阅历,甄别复杂信息的能力不足,针对别有用心的信息有时容易盲目轻信。书院导师的适时介入显得尤为必要,要对青年学生不了解的情况及时宣介,对青年学生的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青年学生的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青年学生的错误看法及时引导和纠正,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客观分析、清醒判断、理性发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

  第三,要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评价作用,润物无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书院制教育旨在创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因此,书院导师要对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保持高度警惕,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书院培育与社会共育相结合,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在坚定“主心骨”上下功夫、在唱响“主旋律”上下功夫、在打好“主动仗”上下功夫。要坚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相结合,通过平等、及时的互动和有针对性的评价引导,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化解青年学生的负面情绪,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书院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继承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和传统,借鉴西方寄宿制经验,致力于探索符合时代精神的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制育人需要特殊的场域与环境,当“机不离手”的网络世界日益成为书院制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一时一地”日益拓展为“随时随地”的时候,绝不能仅仅是继承了传统书院的空间形式,还要在以学生宿舍为载体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这一重要场域开展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书院教师要自觉适应融媒体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互联网作为教书育人的“舆论阵地”、师生互动的“绿色通道”和服务学生的“好帮手”,坚持“网下教什么、网上就教什么”原则,用网络搭起师生良性沟通的“桥梁”,实现与学生“实打实”的交流、“心连心”的共鸣,加强对学生网络学习和言行的研究与监控,为时代新人培根铸魂保驾护航。

  【作者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工程技术学院2021年度部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书院制育人的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1ZDXM00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