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乡村振兴丨陈建魁:以产业振兴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8 19:26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产业振兴在“五大振兴”中位居首位,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等具体措施和要求。

  一、因地制宜,突出产业优势

  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坚持开放、协调、共享、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定位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找准乡村的发展优势和比较优势,根据地理、文化、生态、交通、气候等条件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生产特色产品,提供特色服务,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和产业。在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有较强文化特色的乡村,要整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生态优势明显的乡村,要利用大自然的馈赠,重点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在气候条件较好的乡村,重点依托气候特点,发展适宜的品牌农业和养殖业,打造特色名优产品。

  沙县的餐饮文化、衢州的有礼文化、民权的画虎文化、蔚县的剪纸文化,以特色鲜明而驰名全国。近年,河南虞城县深入挖掘当地资源禀赋,以造字鼻祖、造酒鼻祖、烹饪鼻祖、汤药鼻祖和教育始祖“五祖”起源和“木兰之乡”为招牌,寻找文化与当代的结合面,打造文态虞城大格局,创意出河南省著名农副产品“木兰”品牌,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口碑的双丰收。

  二、贯通城乡,三产融合发展

  一是城乡融合。立足县域实际,切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理念,对乡村产业振兴进行顶层谋划和设计,确定重点扶持产业,明确功能区域定位,规划产业布局发展,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合理安排各级各类规划、项目、招商、电商、物流和业态,确保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在落实以县域经济为基础制定的城乡融合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基础上,细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打破城乡流动阻碍,促进土地、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及城乡双向流动。

  二是产业融合。依托现有的产业资源、要素条件,完善产业链条,深挖产业潜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打破产业界限,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制定政策,引导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商贸一体化,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

  三、数字赋能,拉长产业链条

  产业振兴要创新模式,转变传统观念和旧有思维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拓展产业增值增效新空间。产业振兴不仅是产业结构的提升,其所依托的技术手段也应有相应改变。随着5G、VR及AR等技术的出现,数字农业的层次进一步提升,场景化、在线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使乡村产业初步具备了创意与体验特征。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农业、私人订制农业,积极推行“会员制”销售、农业电商、农产品众筹等农业经营新模式。利用抖音、淘宝、快手等直播平台,创新乡村品牌推广方式,加强乡村特色产品、特色风俗文化的宣传推广,拓展乡村产品销售渠道。

  同时,通过打造新载体、新模式,丰富农业产业的发展结构,开创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充分聚焦技术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利用产销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新驱动,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作者:陈建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