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崇:“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同异辨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9 11:48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简称)是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两个重要概念,两个概念内涵接近但是又有细节差异。本文尝试比较其同异之处。

一、相同之处

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苏联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陷入困境。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后,整个社会都希望有新的发展思路突破困局。此时,“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两个概念应运而生,这两个概念对于解放思想、提振民心、改变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从而实现破局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价值立场和制度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两个概念都强调中国发展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立场和要求,如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价值立场是人民立场、社会目标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

在自身定位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两个概念都认为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道路本身并不是发展的最终归宿,而是达到最终战略目标的路径,是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除此之外,两个概念还有以下四大共性:

(一)原创性。两个概念都是诞生于中国的原创概念,适用于描述、分析、概括当代中国发展成因和未来前景的术语。两个概念尊重客观现实,具有中国风格,打破了在国际发展领域西方话语体系的垄断,破除了一切唯西方标准为标准的学术格局,提供了分析当代中国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有力工具,大大拓宽了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可信度。

(二)实践性。两个概念都要求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注重根据实际需要变化进行政策调适,要求政策始终保持灵活性,不拘一格。1.善于总结和反思。对于中国发展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对于发达国家存在的弊端进行深入反思,把规律性的认识进行提炼、升华为指导理论,用理论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2.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对指导理论进行完善,对政策进行调整,使理论和政策始终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保持开放性,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3.渐进发展。依据自身发展程度和能力,对宏伟远期目标进行分解,制定若干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并以阶段目标的逐次递进完成保证实现远期目标。渐进发展综合考虑发展能力、社会承受度与远期目标之间的张力,稳步前行,以社会稳定和不间断发展的量变保障逐步实现远期目标的质变,行稳致远,创造发展奇迹。

(三)自主性。两个概念都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本国力量的基点上,把发展进步的主动权掌握在本国人民手中,统筹发展和安全,决不能受制于人,不能丧失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安全性。无论是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还是对外开放的目标和相关规制,都强调独立自主是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手段,竭力避免形成依附发展、被动发展、发展被锁定的局面。

(四)全面性。两个概念都要求中国要实现全面综合优质的发展。1.从领域来看,发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领域,达到“五位一体”,实现全覆盖。2.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来看,要实现社会物质富足和人民精神富有,达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避免出现西方国家物质主义膨胀但是社会精神空虚的弊病。

二、不同之处

(一)叙事体系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现代化为主要叙事体系,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作为叙事起点,分析中国如何从农业社会、低收入国家向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和高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叙事体系注重分析中国发挥本国制度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机制、强大政党引领国家发展体制、“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融合发展路径、积累与消费关系处理、社会转型策略、跨越“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策略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发展路径和实操性策略。中国道路是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叙事体系,以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起点,分析中国如何既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不断赋予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从而实现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叙事体系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形成与创新、执政党的自我革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动力与保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如何处理与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等方面。中国道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的窠臼,开创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径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二)具体发展指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化强国,达到世界发展水平的最前沿。中国道路的发展指向更高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或者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社会。中国道路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三)国际受众面向重点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受众具有全域性,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现象和现代化理论最早出现于西方,之后现代化实践和理论不断向全世界辐射,成为世界潮流。对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用国际上都听得懂的语言,述说中国现代化的愿景和成功的原因,讲述中国的现代化故事,便于西方和发展中国家接受和认同。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同样面临着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融合发展问题,也能接受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叙事体系。中国道路的国际受众主要是面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工人政党。中国道路强调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坚定性,以创造性举措取得了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工人政党而言,中国在国际上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中国道路的成功极大增强了他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四)国际传播效能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现代化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中国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赶超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整个奋斗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是客观存在且显示出了强大生机和活力,但是从形式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内置于自身概念之内,对外示之以国际通用的现代化理论学术范式,用全世界都听得懂的语言和理论包装中国的现代化故事,比较中性,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传播阻力较小。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并不存在较大传播阻力。从人类现代化史来看,从没有一个如中国这样的超大规模社会成功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从没有一个完全异质于西方的社会以自主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中国没有像西方早发国家一样的殖民、战争、掠夺的血腥发家史,完全依靠发挥自身优势和平奋斗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有限的资源禀赋达至成功,与发展中国家平等相处、互利共赢,全方位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故事曲折、励志而又振奋人心,具有很强的道德感召力、形象亲和力和路径引领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从现代化角度切入,无论对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来讲,传播阻力都会相对小一些,国际传播效能相对较强。中国道路虽然重点在于中国特色,但是从形式上看,社会主义属性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现存社会主义国家传播阻力较小,传播效能较强;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控制国际话语权的现实环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具敏感性,传播阻力较大,实现重大突破还需要时间。

总之,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一体两面,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是从不同叙事角度对当代中国两个发展面向进行的概括和抽象,是当代中国话语的两个杰出代表。二者互相支撑,互补共进,具有诸多共性;但是二者在叙事体系、发展指向、国际受众重点和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存在不同,有细微差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此,我们应该细分国际传播受众群体差异,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两个概念的细微差别,择适、精准选用,进一步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中国话语更好走向世界,引导、塑造、形成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话语格局,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深刻影响世界。

(作者:梁崇,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