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魁 李龙:深化河南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29 17:4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创新发展了“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重大理论,将我们党对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向往已久”的安阳殷墟考察时强调,要“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素有“地下文物第一、地上文物第二”之誉的河南,在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奋发有为,克服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面临的机制不活、人才匮乏、资金不足、利用不够等诸多困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一、机制突破,是深化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

(一)健全机构,全面提升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文物局的行政级别,以便更好开展工作和扩大影响。设立和健全全省18个省辖市(示范区)独立的文物局,尽快在各县设立独立的文物局,强化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完善大遗址保护单位、重要遗址保护单位的各项行政职能和科研职能。(二)政府放权,增强基层单位活力。扩大河南省各地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院(馆)、大遗址保护机构等基层单位的用人权,确定相应的文物保护执法权,授予文物开发利用权限,建设以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龙头的一流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科研机构。(三)创建试点,树立文物保护利用典型。设立郑州、洛阳、安阳、开封四市文物保护利用先行实验区,在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给予一定人力、资金等方面特殊权利。(四)强强联手,组建科研团队。打破文物单位行政管辖限制,进行考古信息共享,项目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一整套国内外、省内外联合考古调查、联合科学研究、联合文物展览、利用营销策划的新机制。

二、人财并举,是深化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基石

(一)人才培育,多个部门协同努力。要与国内顶尖高校合作,定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结合单位实际,实施导师责任制,帮扶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在田野发掘等实际工作中加大对青年骨干的锻炼和培养力度。定期举行培训班,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以进一步深造、学术交流、出国访问等形式加大对青年骨干的扶持力度。突出古代建筑修复、青铜器修复、壁画修复、文物鉴定等领域特殊人才的培养,壮大全省考古队伍,推动考古资质单位、高校、文物管理部门建设人尽其才的全省考古工作联盟。(二)多方融资,设立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基金。在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寻根文物资源的影响力,成立寻根文物保护开发基金会。搞好文旅融合,加快建设游学、研学文物考古基地,促进旅游、教育对文物保护的反哺作用。采用股份制形式,正确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博物馆和文物景区等文物部门。多措并举参与国际合作,适当引进国外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三、行业建设,是深化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的保障

(一)专家挂帅,指导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聘请权威专家,组建学术咨询委员会,把脉全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计划,评估科研项目科研效益与社会效益。(二)科研为王,搞好考古研究工作。以首席专家为核心组建科研团队,搞好中华文明探源、夏文化考古、殷商文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三)科技为先,拓展考古研究新领域。乘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东风,搞好与国内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努力建设一流的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考古实验室。(四)保护第一,创新文物管理机制。摸清文物家底,加快编制文物空间保护专项规划。先行先试建设全省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做好与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相融相通工作。加强文物分类保护管理,对重点文物实施“一物一策”。(五)健全制度,深入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压实责任,组建独立的专家监查机构,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文物安全防范体系,完善文物保护责任体系和管理机制,守住文物安全底线。(六)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文物保护利用意识。加强对基建单位、居民群众考古发掘工作的宣传,加大田野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考古与文物科研成果的宣传力度,促进公众考古事业深入发展。

四、盘活资源,是深化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关键

(一)资源整合,培育文物保护利用龙头品牌。以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及“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纽带,整合资源,发挥带动效应和联运作用,塑造河南文物保护利用龙头品牌,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二)抓住机遇,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地标。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轴心,整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遗址公园建设,搞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四大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河南文旅标识。培育以河南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原考古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品牌,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等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建设,加大对红色博物馆和纪念地的建设力度,鼓励发展民间特色博物馆,形成“千馆千面”的体系。(三)深化阐述,讲好河南文物故事。激励文物考古科研成果通过文学、影视、网络创作等方式进行通俗性转化。发掘文物内涵,丰富宣传形式,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大众化普及。采用声、光、电科技手段,体现文物特性,进行科学性展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博物馆“云展览”和数字产品,推进革命文物数字化,营造沉浸式体验。(四)文物互鉴,搭好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国内国际文物工作交流合作,开拓国内外文物精品展市场,适时向国外推出“中原文物精品展”,打造河南省文物系统对外展出品牌。(五)资源互补,发掘民间文物资源。河南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文物征集活动的监管,通过民间捐赠征集、网络化征集、主动展览征集等手段,发掘民间文物资源作为考古发掘文物的补充。(六)发挥优势,寻找文物保护利用突破口。以河南省古建研究院为龙头,打造国内一流的古建维修队伍。以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市文物单位为龙头,拓展国内文物修复市场。开发具有豫风豫韵的文创产品,以商周青铜器、唐宋三彩器、汝瓷、钧瓷等特色文物的仿、复制生产为基础,推动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创产业发展。

(作者:陈建魁  李龙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