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共同富裕丨乔宇锋:以五项机制创新推动郑州都市圈实现共同富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30 14:07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市圈是城市发展从相互竞争走向协调合作的重要形态,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随着郑州都市圈从“1+4”扩容到“1+8”,发展空间获得了大幅拓展,规模体量得到了巨大提升,对重塑优化全省城镇化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有利于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郑州都市圈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就目前发展而言,还存在着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体系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等方面仍亟待补足短板。纵向来看,2021年郑州都市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72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26811元的1.1倍,但全国平均水平35128元约为郑州都市圈的1.2倍。横向来看,排名第一的郑州是排名最末开封的1.6倍;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洛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达到2.44。总的来看,郑州都市圈不仅整体上存在富裕程度低的问题,在区域协同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为此,需要从关键处着眼,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用好都市圈的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和联动效应,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共建共享,实质性推动郑州都市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健全政府协同机制,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郑州都市圈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地一市关起门来自谋发展,而是要形成发展利益持续增进、成本共同分担、资源均衡分配的合理格局,通过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化解各地发展之间的潜在冲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要发展成果共享、资源均衡分配,就必须深化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建立区域性的土地、资源、碳排放等交易机制,实现资源、生态等产品的市场化和产品化,切实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同时,以河南自贸区所属郑州、洛阳、开封三个片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的适度分离,以企业、资源的自由流动为导向,逐步在都市圈范围内建立企业注册、区域投资和产业布局的税收共享机制。与之对应的成本共担,应主要立足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涉及生态建设方面的共同投入和受益补偿,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保护、城乡人口流动等方面,建立起生态保护和投资发展方面的专项机制。

为实现上述目的,郑州都市圈内各地政府需建立多层次的协议机制,涵盖立法、规划、决策、执行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出政策的协同效应。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由人大牵头,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各地市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为政策协同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对具体政策的执行,各地可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由地方党政领导参与协调,将省委省政府的规划具体落实到各地,督促落实好各项相关工作。此外,各级人大、政协还需主动作为,发挥好监督作用,积极吸纳社会各界意见,重视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体的舆论呼声,真正将关系共同富裕的政策协同机制落到实处。

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创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公平环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是郑州都市圈破解各地发展不均衡循环累积的关键,有助于促进机会公平,优化区域市场经济环境,有序疏解大城市病,防止陷入“低收入均衡陷阱”,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建设规范有序的大市场,制度是关键,必须确立统一规范的制度规则和执行标准,在政务大数据的基础上强化信息共享共认制度,减少跨区行政成本,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本、信息、技术和人口的有序流动,加强各类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配置。加强跨区联合执法和多部门联合执法,坚决打击不正当竞争,营造风清气正的竞争环境。

在统一规范各地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认真对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通过自查自纠和人民监督,及时发现阻碍经济发展的各处堵点,消除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执法痛点,严禁歧视性市场准入等地方保护行为,特别是对涉及公共资源的招标,违规设置门槛,避免出现“玻璃门”、“旋转门”等不良行为。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既要鼓励其良性发展,又要坚决打击平台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要积极发挥好政府职能,做到有为、有位,市场与政府之间形成强大的合力,结合各地的发展定位和中长期规划,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确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以市场空间培育新兴产业。

三、推进交通紧密融合,打造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基础设施

郑州是都市圈的核心增长极,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的改善能够有效打破增长极的辐射界限,缩小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加快劳动力和资源的流动速度。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便利程度,是构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因素。随着数字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都市圈之间新基建整体布局明显不够均衡,除了郑州作为中心城市以外,其他地市发展较为滞后,造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新基建类设施供给远不及实际需求。

对郑州都市圈目前而言,发展基础设施的关键之处是尽快打造形成1小时交通圈,以高铁、城际铁路、城郊线和地铁为骨干,结合中长期交通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在现有交通节点布局和城镇分布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实际出行和物流需求,一张蓝图、一个交通网,构建差异化、动态化的交通服务网络。都市圈交通网络的主要建设目的在于,实现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城乡一体化交通,结合产业、居民、地理等实际,在城乡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为此,在交通运营管理中,还应积极以信息化和大数据手段,持续推进信息互联、票务一体、安检互信等兼容性措施,以贴心服务减少出行的物理障碍,满足共同富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四、激活文化创新活力,培育有利于共同富裕的社会氛围

共同富裕包括社会富裕和精神富足,文化是促进精神层面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郑州都市圈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以洛阳为代表的隋唐文化和以开封为代表的宋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但是从整体看,相比于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其他地市(特别是县域)文化发展有明显差距,文化资源向文化经济的转化程度参差不齐,文化产品缺乏创新,产品相对单一。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不仅城乡差距大,都市圈内其他地市与郑州等中心城市的差距也较大,特别是农村地区,文化场所少、设施旧,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象尤为突出。

精神层面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利用好具有广泛影响的“大文化”,也要重视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小文化”,用好河南文化厚重的基因,对点状分布的各类文化形成内在联系,强化郑州都市圈整体的文化融合,形成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都市圈文化带。要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形成文化产品与消费、服务的有机联系,打造现代文化市场,培育新型文化主体,促进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监管,提升郑州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统筹建立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服务差距,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以便捷的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形态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五、建立发展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共同富裕的导向体系

郑州都市圈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视顶层设计,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充分重视发展成果共享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客观的发展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短板,更好地指引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市圈的发展对各地政府的统筹和协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在行政区协同滞后于经济区协同的情况下,路径依赖产生的惯性,使得目前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发展协同机制和评价体系。受此影响,需要统一评价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涉及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缺乏成本收益的跨区域评价机制,削弱了都市圈内各地市齐心协力创造财富的动力。

在具体评级机制的设计中,首先需要突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一二三产业发展结构、地区经济总产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等指标,充分反映郑州都市圈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针对共同富裕,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需着重关注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低碳发展环境、法制建设等基础指标。发展成果共享是都市圈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既需要重视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比和增长速度,还需要重视区域和城乡收入差距、公共服务差距、基础设施差距等,及时对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发展均衡程度进行评估。此外,还需对跨区域项目的投入产出、协作方式进行持续的阶段性评估。只有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价、及时发布,基于评估结果建立敏捷的反馈和调整机制,对滞后于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的指标快速调整,以针对性的政策不断巩固共同富裕成果。

(作者:乔宇锋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