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高质量发展丨刘一丝: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剧增,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急需转换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新发展理念,需要以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及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形成内外良性循环的战略抉择。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创新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关键仍然是将经济建设搞上去,转变发展思路与方式,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提升国内产品品质和竞争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坚持创新驱动。
一是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借助创新需求的溢出效应形成创新链,我国可大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促进投资、进出口的良性循环,为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创造活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机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构建数字经济标准化体系。完善科研体系,增加创新投入,加强科技应用研究,着力培育国家创新型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创设产学研用良好对接的科技生态体系。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制造业关键要件、核心环节的自主化水平。创新科技管理体系,推动形成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二是优化创新主体合作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人才、机构等多主体主动性,围绕技术创新掌握各行业领域内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利用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灵敏判断,规范指导产品创新与科技研发,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的交流合作,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拆除产学研融合体系中部门间的藩篱,明晰各主体职权责定位,协调创新主体间的功能分工,避免出现“打架、重叠”问题。强化以人才为主的探索性研究功能,凸显国家科研机构、实验室等机构的创新作用,以创新为驱动核心制定扩大内需的战略规划。国家相关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应加强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科研机构为主体、以国内国际市场为需求导向、产学研融合、资本积极参与的创新格局。
三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增强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打破技术瓶颈非常重要。国家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为企业、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提供适当形式支持,鼓励行业产业、社会设立基础研究技术基金,拓宽关键技术投入渠道与扩大资金来源,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持续稳定投入支持。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应积极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运用,壮大新兴与未来产业,激活国内消费潜力。强化前沿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支持,拓宽对前沿技术领域探索的包容程度。
二、对接“供给”和“需求”,畅通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较“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双循环”格局重申供给端与需求端发展要求,强调从两端展开深层次变革,大力激发与拓宽需求端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供给侧改革、扭住内需扩大战略基点,促使生产、消费、分配等环节依赖国内市场,形成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态势。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13657亿斤),粮食总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具有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同时,中国人口超14亿,拥有超大规模需求市场。2021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同比增长12.5%。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推动供给侧加速变革,依靠适销对路的商品激发内需潜力。对接供给和需求有利于畅通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一是优化产品供给。在供给侧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打通双循环的痛点堵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坚持公平竞争、守正创新原则基础上,开发新型产品与绿色产品,优化服务消费,深入挖掘消费潜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健全市场保护体系,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稳定供应体系。
二是完善内需政策。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壮大传统消费,适度增加公共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立足消费提质扩容,开拓新消费增长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需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政策制度,改善消费环境,开拓更多消费增长点。地方政府应优化消费相关用地用能支持,强化财政支持,加强金融支持。政府应发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破除消费升级的障碍。
三是确保供需实现良性互动。创造供给、控制需求,从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加快供需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与效率,创新消费模式,改善消费生态,完善现代交易体系与物流体系,积极推动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模式,加大消费的便利性,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开拓消费市场。不断提升供给与需求能力,畅通经济循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带动国内大循环
2021年,中国进出口金额占GDP比重为34%,与2006年的64%相比降低30个百分点,对外贸易依存度大幅下降。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高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以内需拉动为主,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著。
一是建成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市场的有效性,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增强市场韧性和抗冲击能力,必须推进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发生质的提升,通过市场体制的持续改革、优化、完善,为企业的自主创新、长远导向、做优做强等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与微观动力机制。拓宽市场成长空间,细化市场分工。
二是完善社会生产流程。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推动知识、数据、技术等要素参与社会分配,稳定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居民群体消费水平。以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为导向建立多元供给体系,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消费生态,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基础,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对基础设施进行智慧化改造,补齐传统基础设施短板。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宽松开放、激励有效的发展环境,简化企业投资审批流程,深化投资制度改革,加大对企业有效投资的激励,激发民间投资潜力。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完善市场竞争与审查机制,推动市场体系改革,加快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各级市场监督机关要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常态化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整顿相结合、将消费者投诉举报和主动巡视问题相结合、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系统。
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
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是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背景。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激发提供了坚实的防火墙。中国坚持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底线,2018年至2021年,我国外汇储备量逐年递增,从2018年的30727.12亿美元上涨为2021年的32501.66亿美元。高水平开放、稳定且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我国稳定本币汇率、保证对外支付、提升抗风险能力意义重大,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坚实的支撑。
一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实现全球力量与本地力量的战略耦合,利用出口产生的积极外溢效应激发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转移,提升我国区域开放与一体化程度,畅通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战略链接的核心在于打造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要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更稳步地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二是做好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有效对接。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不可割裂、相互支撑、携手共进,要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配的市场体系,聚焦国内外高端技术与生产资源要素,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国内外标准衔接、内外资源联动合作、技术创新策源,着力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各功能连接,形成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贡献“中国作为”。
三是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发挥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在稳增长、防风险方向的关键作用,建立联动机制,保证两个循环的有序运转,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更稳步地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保证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汇率、外贸体系的健康运行做好保障。
【作者:刘一丝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州学刊》杂志社】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