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红芳:提高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02 18:07

  摘要:近年来出生人口持续低迷、老龄化进程加速将加重社会抚养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河南省近年来出生人口持续低迷、生育率低下,与生育高峰期女性数量大幅减少、年轻人生育观念的变化、年轻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及生育和养育成本过高、压力过大有重要关系。因此,需要营造尊重生育的社会环境,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发挥社会政策的积极作用,减轻个人和家庭和养育压力;探索育儿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促进职业女性的家庭—生活平衡;综合考虑助老和育幼政策与服务的内容、形式与比例,实现代际公平。

  关键词:生育政策;社会政策;生育低迷;生育成本

  一、 提高生育政策包容性的原因

  第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

  社会生产包括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随着科学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可以部分地为机器所替代,减轻人的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但人类自身的生产还无法为技术所替代,必须由人类自身来完成。同时,人是消费的主体,可以带来一定规模的消费,机器则无法带来消费。因此,一个社会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同时,考虑到社会抚养压力,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老年人、青壮年人和未成年人保持一定的比例,而现在的老年人是过去的青壮年人,现在的青壮年人是过去的未成年人。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腾飞与较小的抚养压力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才能使人口比例保持平衡。

  第二,全省出生人口数量下降,持续低迷

  近十年来,河南省出生人口走过了一个先上升、中间小幅微调、后下降的过程。其中,2012年是最高峰,当年出生人口达181万人;之后,有两个小高峰,分别是2014年的167万人和2016年的152万人。之后,全省出生人口持续下滑,从2017年的144万下滑至2021年76.3万,与2012年的高峰期相比,全省出生人口腰斩一半以上。

  需要注意到,2014年和2016年的全省出生人口的小幅回升是受到了2013年的“单独二孩”和2015年的“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政策的刺激效应只显现在第二年,是既往生育意愿的累积效应,之后马上进入常态。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极低状态。

  第三,家庭老化增加,老龄化进程加速

  河南省家庭“老化”现象加剧,主要体现为有老年人的家庭比重上升和家庭中老年人口比重增加。202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96.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40.2万人,占比为13.49%),约2/3的家庭户中有1个老年人。与2010年相比,上升5.3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13%)。在未年的十年,随着生育高峰期的60后相继进入老龄阶段,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对于整个社会的未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求整个社会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出生人口的持续减少将加剧人口结构的失衡,导致十几年后没有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对未来的养老金支付体系形成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对新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减缓这一趋势。

  二、 生育率低下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

  第一,生育高峰期妇女数量大幅度减少

  河南省20~34岁的生育高峰期女性数量从六普时期的1121万人降低为七普时期的951万人,减少170万人。按照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1.3来计算,全省新出生人口减少了221万人。

  第二,生育观念的变化

  目前的生育主体人群是80后、90后。由于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城市中的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来源于农村的80后,90后虽有兄弟姐妹,其数量也比上一代人少了许多,大多只有一个兄弟姐妺(农村中实行“一胎半”政策)。他们从小长期接受少生优生教育,对多子女观念缺乏认同,不愿意生育多子女。年轻人更多地追求男女平等和自我实现,对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不以为然。“养儿防老”观念的日趋式微也使得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

  第三,年轻女性教育程度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全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大提高。在全省35岁以下人口中,接受了本科教育的男性为119.5万,女性为142.6万,男女性别比为0.84;而接受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35岁以下男性为8.69万,女性为12.47万,男女性别比为0.70,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远远超过男性,这带来了生育观念的改变、初婚年龄的推迟以及自我意识的提升,客观上降低了生育水平。

  第四,生育和养育成本过高,压力过大

  生育和养育成本是由个人和家庭来负担,家庭为此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时间和精力。同时,就业市场的激励竞争也需要青壮年人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两者都在竞争年轻父母有限的物质、时间与精力,导致家庭—工作平衡的两难选择。由于女性承担了更多的育儿责任,还导致了“母职惩罚”现象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家庭会更谨慎地对生育作出选择。家庭收入、养育成本、子女照料、家务劳动分工、家庭代际关系和原生家庭结构都会对生育意愿产生影响。就业压力过大和竞争过大也使得年轻人减少生育,住房价格昂贵又加剧了这一趋势。

  三、提高生育政策的包容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规模的青壮年群体,而这只能通过生育来完成。因此,宏观层面的人口政策要产生效果需要微观层面的个人和家庭的支持。生育行为是个人和家庭决策的结果,而养育孩子需要家庭在物质、时间和照顾方面的大量付出。在育龄期妇女规模下降、生育意愿低迷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系统性的家庭支持政策,以提高新出生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营造尊重生育的社会环境,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全面放开各种生育限制政策,由家庭来决定自己的生育时间和子女数量,倡导夫妻共担生育责任的家庭文化,肯定无偿家庭劳动的价值。社区普遍配备儿童活动场所等免费设施,倡导邻里互助儿童看护模式,为隔代照料的祖辈提供服务。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友好设施的配备,减少母婴出行的障碍,广泛开展“家庭友好型”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第二,发挥社会政策的积极作用,减轻个人和家庭的养育压力

  在医疗保健方面,围绕女性备孕、怀孕、生产和产后恢复的全过程,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优生优育服务;提高适龄人群的避孕服务质量;规范不孕不育诊治服务,满足群众的不孕症诊疗服务需求;加大对儿科的支持力度,提升儿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在托幼托育方面,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多元化、多样性普惠性托育服务,兴建更多的平价、质优的公立托幼机构和幼儿园;加大对托幼机构和幼儿园的质量管理与监督,保证托幼机构的服务质量。

  在义务教育方面,加强对课外辅导机构的管理,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探索职业教育分流的合理时间和有效比例,降低中考压力,减轻家庭负担。

  第三,探索育儿成本的合理分担机制,促进职业女性的家庭—生活平衡

  建立生育成本的国家、企业与家庭的合理分担机制,探索将产假转为带薪育儿假,鼓励育儿假在夫妻之间的合理分配,引导夫妻双方共休育儿假的制度。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使其覆盖到所有育龄女性,保障生育期间的福利待遇。鼓励并倡导用人单位为有家庭养育责任的男女职工提供弹性工作制,适当放宽女性晋升时的年龄限制。通过税收优惠、资质评定和品牌宣传等方式,鼓励用人单位创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就业,优先减免职业母亲的个人所得税。

  第四,综合考虑助老和育幼政策与服务,实现代际公平

  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都是需要照顾的群体,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从各个群体的特征及需要出发,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代际公平。与老人相比,儿童处于更为弱势的地位,其成年之前得到了良好的照顾、关心及教育,未来才能成为良好公民。因此,未成年人福利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教育和就业等。但在其成长期的不同阶段,主要需要各不相同:6岁之前的婴幼儿时期以医疗保健需要为首位;学龄期的教育需求最为突出;青少年期的就业和职业培训需求的重要性突显。而老年人则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如中高龄老人和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更为突出。老年人的需求往往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得到满足。因此,需要从老年人与未成年人的群体特征与福利需要出发,统筹分析与考虑,以不同的形式、标准、内容、途径来提供,以提高福利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代际公平。

  【作者:行红芳,郑州轻工业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省家庭结构变迁与积极社会政策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XWH070)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