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历史文脉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实施方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05 10:20

  民以食为天,邦以农为本。有了一个个兼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才会展现一个最为真实的立体中国。由河南省政协主席刘伟担任主编、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编著的《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一书2022年9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真实、立体、生动地展示了河南乡村悠久的历史文化、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既有历史的底色作为衬托,也有时代的风云升腾于字里行间,是广大中原儿女甚至是海内外华人华侨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记得住乡愁”的文脉延续和精神依归。这部图书对乡村的描摹、记录,不仅仅是为了留住记忆,更是对时代变迁、乡村振兴的一种深度思考。该书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以“乡愁篇”为主题对河南特色传统乡村进行了阐述,以“非遗篇”阐释了中原古老的非遗文明,以“振兴篇”书写了中原儿女的非凡成就。该书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培植了“根”。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最根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基因。《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一书的“非遗篇”,对优秀传统文化作了集中展示,通过对河南坠子、黄河号子、确山打铁花等传统文化的精彩叙述,进一步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认同。同时,河南也是全球华人的血脉之根,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都起源于河南,在华人的120个大姓中,全部或部分源于河南的有97个,占120个大姓的81%。编织起“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血脉纽带,书中《讲好邓姓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等文章就是有力佐证。

  二是延续了“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乡村社会的魂,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在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外,凸显乡村文化也是该书的一大特征。《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通过乔家大院、刘氏庄园、新建村、赵沟村、扳罾(zeng)口村等古宅、古树等载体,体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反映了乡村文化在稳定乡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河南乡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及时抢救、挖掘传统村落蕴藏的历史故事,真实再现沉淀于村落中的中华民族道德、历史传统,记录、传承乡土文化根脉和人文精神,帮助人们认识乡村历史、人文和当代价值,增强保护乡村和乡村文化的自觉性,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正是《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的特殊价值所在。

  三是领略了“美”。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总书记还强调,“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省委省政府等四大班子的带领下,全省人民向总书记交上来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从《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一书中,在古镇济阳领略大运河的宏伟,在小沟背村听到了潺潺流水,在淮源镇一览青山绿水,在车佛沟村游览奇峰异景,在会亭集感受古民居鳞次栉比之美,等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乡村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天下之中”“大美河南”在《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一书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洗涤了“心”。乡村可以洗涤心灵,乡村使我们放慢脚步、有走有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句诗就像一粒种子,长成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梦境。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田园生活?因为农耕文化是我们的根,唯有在田园之中,我们才能与四季和自然连接。归园而居,本质上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选择。归的是园,居的是心的喜好。细心品读《乡村记忆——老家河南 豫见乡愁》一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再只是古训,而是真实而具体的生活。这部作品在使人们感受乡村田园的同时,也使人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忠孝仁义”等传统美德在书中均有体现——通过杜楼村杜氏家族、西老庄村陈氏兄弟对国家的“忠”,登封黄城村“掘地见母千古传”体现的“孝”,永城市丁窑村丁氏家族的“义”,义马石佛村的李景阳、美丽乡村习营中习兴国的“仁”,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洗涤了人的内心。

  五是坚定了“志”。红二十五军出发地何家冲、抗大四分校旁的千年银杏树、抗美援朝特等功臣和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的故乡占元村等文章,反映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抗美援朝时期,我们的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在新时代新阶段,广大中原儿女不仅有志气、也有能力高质量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振兴篇”的60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千方百计发展经济,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逐渐走向富足的生活。通过裴春亮推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成富营推动济源市大峪镇曾庄村由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蝶变等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展示出我省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发扬村民团结协作、永不服输的精神,共同造就了乡村振兴的经典,为全省的乡村振兴工作坚定了信心、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树立了典范、为全国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样板。

  (作者:张祝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 )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