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高质量发展丨郭艳: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河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内容摘要:河南的科技创新资源不足,区域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发展理念尚不能完全适应文化数字化转型的趋势;二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三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实现河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视文化科技人才,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河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不仅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实现河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科技与创新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创新来带动河南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新时期河南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20年,河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02.99亿元,占GDP比重为4.0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核心领域优势显现。特别是疫情暴发后,河南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赋能旅游势头强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以河南省会城市郑州为例,2020年11月发布的“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郑州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的排名由2018年的第20位上升为第7名,跻身国家重要文化中心城市。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河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多家博物馆用现代科技助力文博业发展,通过全息投影、虚拟现实、多媒体数字艺术等数字技术对文物及相关历史文化进行活化,创新展陈形式。河南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智慧文旅,对产业链条进行智能化提升。多家旅游景区启动5G基站项目建设,开通“一机游”“码上游”“刷脸游”等服务,提升用户游览体验。
但是,河南文化产业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一是文化发展理念尚不能完全适应文化数字化转型的趋势。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如果发展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那就会影响河南文化发展的全局。综观国内文化建设先进省市,无一不是改革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如: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连续5年在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一。正是在创新能力的引领下,文化产业壮大成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20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为621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5.6%,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13.8%,连续多年领先全国各省区市。在一定程度上,观念的保守僵化是区域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河南文化发展还是遵循传统思维,缺乏“互联网思维”和融合理念。
二是文化产业人才匮乏。河南虽然是人口大省,但还不是人才强省,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称。文化繁荣不仅需要“高峰”,也需要“高原”。目前,河南文化领域在全国叫得响的领军人物不多,同时文化创意高端人才和高素质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也严重不足。另外,河南在科技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口,而现代文化产业更是“智慧产业”,对于人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南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人才不足是制约河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是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规模小。2020年,河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为2202.99亿元,与全国文化产业领头羊广东的6210亿元相比少了4007.01亿元。2020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6%,比全国的平均水平4.43%还低了0.37个百分点;而北京、上海早在2014年就已超过10%。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南文化产业结构中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根据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新型文化业态往往能够带动区域文化产业的繁荣,例如广东省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全国的领头羊,很大程度上与“互联网+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的快速发展分不开,如:广东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值分别占全国1/5、1/3、4/5,电竞业市场规模占全国90%以上。但现在河南的文化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河南文化的发展质量。
二、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跨界融合。 当前,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所谓文化的融合发展就是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提升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创新力和生命力。2015年5月,开封在全国首先提出“文化+”战略,推出“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城建”等10个专项行动计划。在“文化+”战略的推动下,2020年开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46.09亿元,占GDP比重为6.2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文化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够促使河南的文化产业结构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不断优化,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实现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发展新型业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文化供给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供需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年有大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但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却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河南的文化领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过剩”与“短缺”并存,一般性的文化产品供给过多、质量高的精品不多。这与文化产业体系不完善和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如创意设计、网红经济、二次元经济、泛娱乐经济、AR/VR/MR虚拟经济、网络直播等,极大提升了文化内容的表现力、传播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领域将会不断出现新业态。今后,河南可以依托数字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群众的文化消费提供多样的有效供给。
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创造出了《梨园春》《武林风》《成语英雄》等电视品牌栏目、《禅宗少林》《大宋·东京梦华》等演艺品牌。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推出了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唐宫夜宴》等文化爆款。但仍有大量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整体上还面临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后,河南文化产业还应该在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方面下大力气。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改变文字、图片等单一展示方式,采用电影、动漫、游戏、流行音乐、时尚衍生品等形式,开发一些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创意产品,形成对中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重视文化科技人才,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创意创新就成为核心动力。今天,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而人才素质直接决定了区域科技水平的高低。现在河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但是河南的科技人才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不相称,这也是造成河南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今后,河南应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整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力量等资源,开展文化科技人才培养,为河南文化产业造就一批急需的科技研究与应用人才。加强自主创新, 提升河南文化产品的原创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 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 在动漫、游戏、影视、工业设计、数字出版等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进行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研发。实现“互联网+”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全过程的渗透,加强数字化内容产业的开发。整合河南各类文化产业创新资源, 建立文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的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等服务。通过政府补贴、贷款免息等方式,支持文化科技创新孵化器发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规范市场秩序,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和技术链进行产业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 加强企业研发合作。
(作者:郭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