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丨侯红昌:构建优质高效的河南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指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既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既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有和平发展与世界合作共赢的现代化之路。河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工业大省,构建优质高效的河南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必然是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河南省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河南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以及旅游、康养、物流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不断推进河南现代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2021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8934.93亿元,是2012年的2.8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4:51.9:35.7转变为2021年的9.5:41.3:49.1,服务业增加值从2018年开始持续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21年服务业拉动全省GDP增长4.0个百分点,成为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十八大以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河南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业市场蓬勃发展,市场主体数量稳步增加,2021年末全省服务业市场主体数达到722.4万户,占全社会市场主体总数的84.8%。其中,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金融和租赁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不断提升,以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进一步下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就业主要渠道,2021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为2222万人,是2012年的1.6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45.9%,比2012年提高了18.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服务业对全省税收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2021年,服务业共完成各项税收3068.3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8.3%,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缴纳税金合计326.62亿元,比2012年多215.98亿元。受新冠疫情的冲击,河南近年经济稳增长压力变大,服务业因其产业地位的提升和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成为抵御经济下行的重要支撑。
二、构建优质高效河南现代服务业新体系的发力点
现代服务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然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对工业制造的深化作用,以及对优质生活性服务供给的促进作用。就河南而言,需要从以下几点发力来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一要持续发力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河南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与河南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
首先,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实现小气候信息采集、土壤墒情和养分的自动化监测、病虫害智能检测分析等功能,以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生产力限制性因素。要通过深耕深松、种植绿肥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壮大,来增强提高影响土壤粮食产能的技术服务体系,进而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代化标准。要结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明确责任主体,探索科学管护机制和长效运营体系,提升高标准农田的现代化管护机制。要积极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机械化生产、专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充分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和产能潜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打造“三链同构”中的引导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须推进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和农业利益链“三链同构”发展,形成链条完整、功能丰富、利益紧密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为此,必须在农业生产、农技服务、食品加工、冷链运输等各个农业生产性服务环节加大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力度,以培育出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再次,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是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区。要紧密围绕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关口,积极组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攻关平台。鼓励科技人员以科研成果参股、兼职取酬等多种方式,到产业园投资兴业,把农业产业园打造成“双创”基地。要大力发展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在降低企业经营和农户生产种植风险的同时,实现包括合作社(或基地)等中介组织的多方共赢。
二要持续发力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河南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十八大以来,河南制造业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要求,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实践,必然要求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因此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河南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上应持续发力。
首先,要大力发展服务型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进一步攀升的重要途径。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河南新兴先进制造业行业加大设施设备的集约联动,优化业务流程的融合协同,规范各个制造环节的标准高效衔接。
其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企业的反向制造。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就是现代服务企业向制造业领域的反向拓展。要推出现代服务型企业反向制造的促进政策,鼓励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推动省内骨干服务企业发挥信息、渠道、创意等优势,发展供应链协同、网络精准营销、在线云制造等反向整合、反向制造新模式。
再次,要强化现代服务业开发区载体功能和协同效应。要以现代物流产业园、中介服务产业园、市场交易产业园为主体对服务业载体进行整合扩区,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集约高效、与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协作联动的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格局。推动省内工业技术研究院(所)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在现代开发园区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工业互联网、柔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现代动态供应链等二业协同融合发展模式在园区试点。
三要持续发力于提升河南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品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后疫情时代,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扩内需战略的实施,必然对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品质提升提出新的要求,就河南而言,应从以下几点发力:
首先,要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全力推进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以“一带一核”为抓手,高水平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以全域旅游为导向,培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新增长点,推进传统景区业态更新。扩大“老家河南”品牌影响力,加快“中国节日”等国潮“IP”文创产品的市场化转化。
其次,要优化商业设施和业态配置,提升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供给水平。进一步完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商业网点布局,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生活服务集成”社区商业模式,构建多层次、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复合型、体验型商贸新业态的发展,推动传统商贸业与供应链企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商贸业态新模式。支持郑州等城市依托口岸和跨境电商资源发展高品质、多种类的国际名品直供,打造河南中高端的名店、名品商贸体系。
再次,要重视现代康养服务业的提前布局和政策扶持。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我省是人口大省,必须提前谋划做好现代康养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要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大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度,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步伐,促进远程医疗协作体系的快速发展。推动家政中介机构转型,加强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水平,扶持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保健型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完善社区养老托育的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康养、护理、养老育幼领域。加快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农村养老补短板工程稳步实施。
(作者:侯红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