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乡村振兴丨宋彦峰: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乡村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之道,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最直接的办法。近年来,河南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农民收入。但是,乡村产业也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弱小、联农带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提出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将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河南是农业大省,小农户众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决策部署,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弥补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不足的短板,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的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河南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一、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
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摆在首位,但是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并不具备支撑产业规模化、要素聚集化的条件,还要借助于县域的发展实现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支撑、配套和带动,以县域为单位通过整合资源比较适合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和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应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优势资源,优化调整农产品布局和产品结构,选择聚焦度高、影响国计民生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作为主导产业。目前,农业全产业链在全国各地有序推进中,在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榜单中河南有延津县、泌阳县和浉河区等三个县(区)入选。要持续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和乡村特色产业突出的重点县中,筛选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实力强、产业链条完善的县作为典型。建立县域“链长”制工作推进机制,协调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跨区域、跨环节和跨业态中遇到的制约因素,集中县域优势资源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链条的延伸,统筹谋划县域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延链、强链、补链等工作,解决县域乡村产业价值链低、主导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提升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
农业全产业链既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农业全产业链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对产品全过程、全环节的质量控制,因此,要建立与农业全产业链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农业按标生产水平,这个过程是农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农户来说也是经营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质量的提升,一是要建设标化生产体系。如延津县小麦以专用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加工专用小麦、茅台酒专用有机小麦和良种繁育专用小麦,在世纪初就依据强筋小麦特点率先制定《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并作为河南省地方标准推广,结束了中国小麦“无标可依”的历史。对于河南优质小麦等特色产业来说,可借鉴延津小麦发展经验,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要求,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和优质化原料基地,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生产。二是要建设品牌化经营体系。在品牌化的赋能作用下,农业全产业链能够促进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提升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带动区域内大量小农户参与到农业全产业链中来,帮助农民走品质化而非数量化竞争,从而有效降低市场价格风险,实现农产品销售的质优价更优,有效地提升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
三、促进农业全产业链要素融合,激发农户创新创业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要素支撑保障存在不足,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在要素供给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通过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农业与加工业、流通和服务业等产业的渗透交叉,实现了产业的跨界融合、要素的跨界流动、资源的集约配置。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向乡村延伸、在乡村扎根,吸引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回流”或下乡,生产要素也随之在乡村聚集,产生创新创业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从实践看,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以联结城市和乡村的方式,通过在农村地区建立标准化原料和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平台载体,并以更加注重原产地经营的方式不断引导各种要素流向农村,农村营商环境得以不断优化,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流向农村洼地。另一方面,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可带来现代生产要素的使用与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标准化建设、品牌化生产将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导入到农业全产业链中,加之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可有效推动新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供农民的整体创富能力。
四、挖掘农业全产业链多重功能,稳步提升农户工资性收入
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蓬勃发展,农业产业链不断拉长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挖掘拓展,既有传统农业加工业的不断向前向后延伸,也有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地不断涌现。从生产组织看,农业全产链充分囊括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各种涉农经营主体的有机衔接,创新了组织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在提高农业经营收入的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诸多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机会,拓展了工资性收入。立足河南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基础上,一是持续做强做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结点,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要求,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一批加工业强县,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连两端。二是借助河南丰富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等,以农业综合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基础,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依托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多领域紧密集合的田园综合体,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康养等产业融合,聚集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户就地就业的机会。
五、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利益联结,不断激活农户财产性收入
建立健全农业全产链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是为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而是以保障农户的权益为核心,把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县域、留给农户,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户收入。完善联农带农联结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让农户尽可能多地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有利于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受益,实现多方共赢。一是要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探索形成企业、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多方共享的连带模式,将小农户纳入全产业链中,实现农户增收与主导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二是鼓励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开展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紧密型合作模式,提倡给予农民成员“二次分红”,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分享模式,将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或产地倾斜,充分激活农民手中土地、房屋等资产,多手段促进农户增收。
【作者:宋彦峰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建设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研究”(项目编号:2022JC3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