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杜露阳:疫情背景下高校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对策建议
高校是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暴发对高等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和革命性变化。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面对后疫情时代而来的各类风险挑战,高校需要重新审视并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提前研判、精准施策、有效防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一、疫情背景下当前国内高校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国内多地出现高校校内疫情传播,给高校应急处置能力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管理对象具有复杂性。高校是人员密集之地,所涉及的人群除了学生,还有教师、行政、后勤、保安等人群,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每学期都存在返校返乡问题,不可控因素较多。同时,师生员工在学校的活动场所相对集中,活动区域互相交叉,防疫所需的保持社交距离的要求难以保证,再加上新冠病毒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难以预知,对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未经系统培训,面对疫情缺乏有效应对能力。二是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具有脆弱性。当前国内多所高校出现校园疫情,从应对疫情的考验中,暴露出常态化公共卫生防疫及应急体系的不足。各校在防控组织体系、信息预警评估、应急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机制、专业队伍建设、师生传染病预防教育以及信息技术赋能上还存在诸多短板。此外,高校与社会医疗资源联动机制尚未真正确立,社会医疗资源配给很难向高校倾斜,突显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高校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亟待加强。
(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尖锐复杂
一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持续发难。高校历来是西方反华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使“中国模式”影响力不断增强。由此,西方发达国家对华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焦虑愈加严重,某些西方国家持续掀起“新冷战”逆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二是舆情混杂冲击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在相当长时期内,疫情动态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热点。然而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井喷式增长,多元社会思潮、不同利益诉求借机在舆论场兴风作浪,尤其是有人为“蹭热度”不惜制造虚假信息,刻意放大细节问题,夸大社会矛盾,制造心理恐慌和社会冲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难以辨别其中的真假好坏,极易受到负面言论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产生“信任危机”,不同程度消解高校疫情防控合力,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高校教育治理体系和学生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高校是人才资源汇聚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管理、就业等问题受到严峻挑战。一是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高校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线下教学基础上增加了线上教学,部分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不强、适应在线教育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一代,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在校规校纪的遵循上缺乏自律性,违反防控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学校长期封闭管理、隔离、紧急治疗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学生普遍会沮丧、抱怨、愤怒,容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心理恐慌,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三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严峻。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下滑,企业招聘意愿下降,就业岗位大幅缩水。受疫情影响,原本完整顺畅的就业工作推进流程和毕业生求职就业计划被打乱,毕业生就业意愿不强,部分学生成为“慢就业”、“懒就业”一族,非理性选择备战考研、公考人数大比例上升,使得延迟就业现象越发普遍,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二、应对当前高校面临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高校公共卫生安全应急处置体系
一是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要始终保持“备战”状态。疫情防控常态化状态下,高校要建立起高层统筹、重心下移、基层谋划、师生参与的防控工作指挥体系和工作体系,确保队伍不散、机制不变,形成全员共建共治共享、协同配合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校园“防控网”时时刻刻保障师生生命健康。二是公共卫生安全信息研判与预警始终不能放松。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确保对师生每日健康状况和校园学生生活关键信息的掌握,并进行实时分析预警。三是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反应要快速高效。完善应急处置制度,优化快速反应流程,建立“五个第一时间”动态反应机制,即“信息第一时间报告、事件第一时间处置、校园第一时间封闭、人员轨迹第一时间追溯、师生第一时间心理安抚”。四是要重视校地联动。与周边医院、疾控中心、属地公共卫生防疫资源积极共建,以补充校内公共卫生防控能力的不足。
(二)进一步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一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则不动摇,加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抓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扎实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二是明确责任清单,构建意识形态工作“二三四”联动模式。校党委要推进责任清单梳理,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层层压实工作职责,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二级阵地联动”,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师生党支部的“三级组织联动”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的“四级人员联动”,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意识形态工作效能。三是遵循“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原则,筑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防线。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措并举地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针对歪曲事实的虚假舆论要坚决“亮剑”,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扬正气,有力打击“谣言”、澄清“传言”、传播“真言”;要主动加强网络监管,强化“议题”引导;要关注师生利益和情感诉求,及时为师生释疑解惑,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进一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三)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能力
一是确保疫情期间在线教学高效运行。通过强化学工与教务的联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加强教师教学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线上教学培训机会和技术服务咨询,帮助教师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积极探索线上教学监督机制,通过多样化课堂听课,教学检查等措施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学生成长辅导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学业指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失衡和行为失常问题,强化学生管理的心理疏导功能。三是汇集多方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教职员工和校友等各方优势,挖掘用人单位资源,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家校沟通机制,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实行分类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加强对毕业生的关怀疏导,强化线上线下就业创业指导,做好未就业及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疏导、政策解答、求职推荐及保障服务等工作。
(作者:张祝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杜露阳,河南农业大学讲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