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大力提升人文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是全国唯一拥有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要立足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紧抓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机遇,大力提升民众人文素质,推进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一、在规划中注重提升人文素质
国家文化公园景区规划设计,重在展示国家文化公园独特的景观,提供国家文化公园独到的服务,普及国家文化公园独有的文化。
一要既有基本主题元素,又有独特文化内涵。如南阳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景区,要充分展示豫西春秋战国长城的独特之处;洛阳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景区,可以充分考虑流域地方文化,将黄河文化与河洛文化紧密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要既有常规游览路线,又有快捷旅游通道。对有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的游客,提供专属式快捷交通、讲解服务,或特别设计专门的游览线路,将重要景点串联起来,以实现最优化组合,确保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游览服务。如长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代表性景区,可分别以信阳、开封为核心,优化游览路线。
三要既有一般性文化展示,又有深度精神升华。如郑州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景区,要突出母亲河的主题构想,创造激发情感的审美愉悦,体现锦绣中华的审美意义,弘扬百折不挠的黄河精神。
二、在休闲体验中提升人文素质
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以人为本,寓教于乐,使民众在休闲体验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人文素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要精心打造文化旅游线路,突出特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体验。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推出的“夜游龙门”项目,定制个性化“诗乐伊渡·伊水禅意游”“寻悟梵境·石窟品鉴游”“静心悠赏·伊阙胜迹游”主题精品线路,充分体现了龙门历史文化、石刻艺术、传说故事、诗词歌赋、山水风光等丰富文化内涵。
二要精心打造民俗项目,突出特色文化记忆,提升文化共情体验。焦作市七祥镇七贤民俗村,以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为文化背景,是河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地和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旅项目,主要展示各种本地民俗和手工制作文化,乡土文化气息深厚,已成为唤醒情感记忆和民俗文化体验的重要目的地。
三要精心打造沉浸式表演活动,突出特色文化主题,提升文化互动体验。开封清明上河园的主题文化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近距离体验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在红色培训中提升人文素质
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在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造而成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化,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丰富的政治文化精神内涵。河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分布地域广泛,要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培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员人文素质。
一要进行顶层设计,加强统筹管理。红色培训内容特殊,政治性、方向性较强,需要相关部门从发展规划、成立审批、运行监督、课程设置、教材审核等方面加强对红色培训机构的监管,从而确保红色培训机构规范运行。通过打造主题鲜明、多元融合的红色教育体系,加大红色文化培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是要开展资源调查,加强特色提炼。通过对红色战役、会议等遗址遗迹、文物遗存、革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红色资源的调查、整理和研究,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深入研究红色精神,为红色培训文化植入活的灵魂,提升红色文化的整体魅力。
三是要整合红色资源,开发精品课程。把握时代要求,贴近生活实际,以课程体系化、教学多元化为抓手,组织编写红色教学辅导材料,推进红色文化课程研发,打造“红色河南”培训品牌。依托信阳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大别山干部学院,重点开发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长征线路,徐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线路;依托驻马店确山竹沟红色教育基地,设计革命老区以及革命纪念地建设教育线路及课程,传承“坚定信念、依靠群众、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竹沟精神。
四是要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对重大战役中的感人事迹、重要人物的传奇经历、民间流传的真实红色故事进行整理加工,推出一批文化艺术水平高、可读性可视性强的小说、戏曲、影视等文艺作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彰显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
四、在历史活化中提升人文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历史活化问题时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国家文化公园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宝贵遗产,活化历史,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是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要更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观念。既要坚守保护底线,也要注重历史文化永续传承。继续加大文化遗产开放力度,从空间、功能、内涵等方面赋予其新的意义与生命,增强其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度,使民众能够真切地感受文化遗产的精神滋养作用,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整体素质。
二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要从文化强省高度重视历史活化的数字化建设,通过顶层设计,编制发展规划,在智能云台山、5G红旗渠、“互联网+龙门”等智慧景区基础上,建设一批数字化大遗址、博物馆、景区试点,打造一批趣味性高、欣赏性强、互动性好的数字化文旅项目,让历史活起来,让民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三要丰富历史活化传播方式。河南卫视制作的《元宵奇妙夜》《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火爆出圈,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节目。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维重塑与立体传播,更高效地普及历史文化信息,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作者:张佐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批准号:2021BLS009】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