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增:“中原粮仓”的实践担当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15 13:08

  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57.87亿斤,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河南力量,展现出“中原粮仓”的实践担当。

  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殷殷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数次就河南粮食生产提出殷殷重托。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指出: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2019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河南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2019年9月18日,总书记在郑州听取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强调:河南要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

  2021年5月13日,总书记在南阳视察时临时下车查看小麦长势,进一步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二、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河南用“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深入开展全省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持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一方面保数量,将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1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另一方面提质量,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更新农田水利,加强土壤治理,推广精准灌溉,加快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在已建成7580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更多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确保粮食的稳产、增产、高产。

  三、藏粮于技

  确保粮食安全,稳产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河南大力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制定《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2021-2035)》,以神农种业实验室等为依托,坚持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打造“中原农谷”,奋力成为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争创全球种业科技创新高地。紧紧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领域铸长板,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力量布局,把特色做优、优势做强;拓宽育种新领域,积极打造汇聚南北方、覆盖粮蔬果、贯通产学研的种业创新链条;围绕“卡脖子”技术,集中优势力量攻难关、破难题,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让中国田野里种上更多河南种子。

  河南积极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实时进行病虫害监测的智慧农业,同时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不断让科技为河南粮食生产插上“金翅膀”,助力我省农业现代化腾飞。

  四、激发种粮主体的积极性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寻找解决方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农民钱袋鼓起来,国家粮食才更安全。

  河南在强化惠农政策上展现担当,通过政策托底、完善粮农补贴,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范围,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种粮收益。同时加强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培训,促进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使粮食生产的底气和积极性在田间地头充分释放。

  河南在夯实全国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地位基础上,积极打造产业链健全、供应链完善、价值链高效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速由“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转变。通过粮食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以三全、白象、思念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万亿级规模食品工业。立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开展订单生产,推动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使优质粮食工程成为兴粮之道、利民之举。

  五、夯实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是国之大者。河南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算政治账、长远帐,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实行党政同责。成立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存储、流通、供应的全过程、全领域安全,确保中国饭碗盛更多优质河南粮。

  不断加强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抗灾应急管理机制。以此加强干旱、洪涝、倒春寒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抓好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减少粮食生产损失。

  增强粮食储备的支撑力度。加强粮食储备库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县市三级原粮储备制度,严格遵守粮库安全生产守则,增强绿色储粮技术支撑力,避免粮食污染,确保粮食安全。立足保供,加强粮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原粮储备与商品粮库存协同应急机制,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与省县市三级政府储备依次响应、无缝对接。

  (作者:孔祥增,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