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高质量发展丨李建华:探索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河南路径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做出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共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
一、能源清洁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
能源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保障。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近90%,占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近80%。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在工业、建筑业、能源、交通运输、服务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中,能源行业碳排放占50%以上,是我省碳减排的关键领域。因此,能否如期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产业的清洁低碳转型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河南能源清洁低碳发展任务艰巨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一是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偏高,2021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国家下达我省燃料煤炭消费实物量削减10%,既要保障高质量发展对能源消费增长的刚性需求,又要压减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强度,面临着更多的困难,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能源安全保障风险持续增大。我省能源资源以煤为主,油气、水、风、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赋存相对偏少,预计“十四五”期间60%左右的能源需从省外引入,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能源保供不确定因素增多。三是能源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我省能源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强,灵活高效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等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
三、探索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河南路径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加快传统能源转型发展,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建立煤矿低碳发展长效机制,优化煤炭产能布局,适度发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持续淘汰落后无效低效产能,推进煤炭从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推进煤电清洁高效转型,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布局,淘汰退出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电机组,有序关停整合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加快煤电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支持政策,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加大中原油田、河南油田区块精细勘查力度,保障常规油气资源持续稳定产量。科学评估煤炭企业产量减少和关闭退出的影响,研究完善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安置等扶持政策。
二是着力打造清洁高效现代新能源体系。调整能源结构,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夯实新能源生产基础,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占比。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加快屋顶光伏整县(市、区)推进,鼓励支持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等地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光伏发电与5G、制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高效融合。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以滩地、丘陵山地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项目建设,在电力负荷集中、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协同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量,积极推动浅层地热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供暖制冷,扩大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积极推进水电低碳发展,加大老旧水电站技术改造力度,增加水电发电量,着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活垃圾秸秆等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推动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鼓励支持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合理开发秸秆和木质生物质能源材料,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利用。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的能源安全。
三是加强重点领域清洁低碳用能。节能增效,推进用能方式清洁低碳转型。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为约束的减排机制,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增效。推动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进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开展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高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融合,提高运行效率和节能水平。促进生活领域用能方式清洁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提升现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扩大集中供热覆盖区域,增加省辖市城区和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县城城区集中供热面积。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提高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电气化水平,引导民众科学合理用能。
四是积极推动能源技术突破和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更大力度的能源科技创新。要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储备,针对规模化储能、氢能炼钢、燃料电池、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二氧化碳化工等深度减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组织省级重大专项开展攻关。超前研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发展与能源耦合的负碳排放技术。探索大数据、云计算、数据爬虫、区块链、数字孪生体等信息技术在碳排放源锁定、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监管、碳排放预测预警等场景应用,提高数字化减碳能力。推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整合新建一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鼓励重点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在能源与生态协同等领域联合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基地作为联合创新平台。围绕煤层气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促进能源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要素助力省内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清洁低碳能源产业领域,完善鼓励外资融入我省清洁低碳能源产业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推动建立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平台,支持跨国企业在河南设立清洁低碳能源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促进清洁低碳、脱碳无碳领域联合攻关创新与示范应用。引导河南企业开展清洁低碳能源领域对外投资,加强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中国—东盟清洁能源能力建设等组织的务实合作与交流,推动建设区域能源合作最佳实践项目,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李建华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