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与乡村振兴丨王承哲: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与文明传承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19 12:32

  编者按

  12月10日,由河南农业大学、林州市人民政府和红旗渠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由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服务处、林州市农业农村局、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红旗渠乡村治理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现代农业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大河网应急管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围绕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道路的理论逻辑,乡村振兴道路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等角度切入,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发布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承哲的文章《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与文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时提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等重要论述。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过去我们更多地从党性的角度讲红旗渠精神,我想从文化的角度,挖掘一下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讲四个问题:一是红旗渠精神与万年黄河文化的根与魂;二是红旗渠精神与千年华夏文明的本与源;三是红旗渠精神与百年建党精神的基因与标识;四是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创造与创新。

  一、红旗渠精神与万年黄河文化的根与魂

  红旗渠精神同黄河有什么关系,是源头活水。黄河流域是新中国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

  黄河是中华文明之根、中华民族之魂。汉以前至少可以上推到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一直是取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记载的有两条:一是《禹贡》河,二是《山经》河。这两条河道自宿胥口北流走《水经注》的“宿胥故渎”,至内黄会洹水,又北流走《汉志》的邺东“故大河”,至曲周会漳水,又北流走《水经》漳水至今深县南,两河相同。这就是说,古黄河走“宿胥故渎”,也即流经大伾山以西。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谭其骧考证出来的这条《禹贡》河道,后被载入由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春秋时期《郑、宋、卫图》(局部)图中可以看出:公元前602年以前,古黄河经今滑县城西,北经浚县城西,东北经内黄城西,向北通巨鹿。因此在汉以前,安阳大地属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文化的辐射之地和文化的摇篮。黄河曾流经的豫北安阳地区,也是历史上遭受黄河水患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安阳,发现了距今10000-200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小南海遗址,说明早在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阮炜先生在《地缘文明》一书中认为:“为了求生存求发展,黄河中下游中国文明的先民们还必须培育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以及红旗渠精神的精髓要义。

  二、红旗渠精神与千年华夏文明的本与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时强调,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正是红旗渠精神的源头活水。

  黄河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红旗渠精神所内含的自强不艰苦创业的具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拥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文明。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陪同前来访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夫妇在故宫参观时骄傲地说:“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或者更早。中国的文化是没有断流传承下来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开端便起自黄帝。李学勤对文明起源与传说人物作了科学的结合,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黄河和黄帝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尊崇的自然神和祖先神,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安阳内黄县有颛顼帝喾陵,颛顼、帝喾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著名的帝王,是黄帝的直系后裔。正是由于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所生发的农耕文明,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成果,成为红旗渠精神的文明基因。

  中国神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是红旗渠精神包含的人定胜天、不屈不挠的思想来源。主动作为、不屈抗争、奋斗牺牲、无私奉献等,这些闪光的字眼早就记述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在中国神话里,女娲“抟土造人”。鲧和大禹前仆后继,父死子继。大禹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与洪水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导河入海,救民于水火。此外,盘古开天辟地、伏羲“作网罟(gu)”教民渔猎、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多所改作,造兵,井田,垂衣裳,立宫宅”、嫘祖发明养蚕制丝、仓颉造字,以及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发生在中原的神话传说,无不彰显着主动作为、人定胜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治理黄河水患是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渊薮(sou)。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的2500多年间,黄河大决口多次发生在河南郑州、开封兰考、安阳内黄附近。古代治黄史上,如西汉“瓠子决河”,东汉“荥口石门”,唐代滑州治河,宋代发明治河工艺埽(sao)工,元代贾鲁治河,明代刘大夏“太行堤”、潘季驯“束水攻沙”理论实践地等,都发生在河南。数千年来中原先民在与黄河水患的无数次抗争中体现出来的超人智慧和奋斗精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张本。

  三、红旗渠精神与百年建党精神的基因与标识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炼展示红旗渠精神的精神标识和红色基因,是当代红旗渠精神传人的光荣使命。这里有四点:

  一是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坚守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旗渠精神是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红旗渠精神深刻体现了林县县委对“为了谁”这一问题的回答。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改写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凸显了我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彻底改变了林县旧面貌,激发了林县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奇迹。正如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70年代会见外国朋友时说的那样:“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二是红旗渠精神是马克主义行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印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就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创造历史奇迹最直接的思想理论原因。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仅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的辉煌篇章,而且不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红旗渠精神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精神财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三是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好的有力证明。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通过组织农业互助组、组建初级合作社和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逐步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的林县,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创了林县有史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动近10万人参与,耗时近10年,在太行山腰修建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四是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的集中体现。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就是这一精神谱系的杰出代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20000多民众踊跃参军参战,参军参战人数在太行区第五专区所辖的各县之中名列前茅。其中不乏父送子参军、妻送夫参战、人民群众争先恐后支援前线的动人场面。据不完全统计,其间仅参加战斗的民兵就多达29万多人次,牺牲3000多人。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州大地先后涌现出了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栗振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成百福,全国林业劳动模范石玉殿,以及石板岩供销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英雄模范。一个个基层党支部组织学习、凝聚力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一个个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了吴祖太、任羊成、李改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四、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创造与创新

  党的新时代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同样,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这十年经历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这里有四点:

  一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不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面对资金供给、物资供应、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林县人民不等不靠,自筹民工口粮,自带修渠工具,自己制造施工器材,自筹资金,自造炸药,自制水泥,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建成总长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才能实现民族自强自信。

  二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不少地方都提到“奋斗”这一关键词,如“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红旗渠考察,并强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的讲话精神的精髓也可以归结为“奋斗”这两个字,这也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所在。

  三是发扬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步伐。我们河南实施十大战略、实现“两个确保”,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需要加强各个方面的团结与协作。当年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县委的带领下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前方后方紧密配合,15个公社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当前河南的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加上疫情反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空前压力,都需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勠力同心,踔厉奋发,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四是发扬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私奉献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底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安阳和河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永远历久弥新。

  (作者:王承哲,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河南省和郑州市国家级领军人才)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