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丨代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19 14: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更高期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五一七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十大之后到本世纪中叶,在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的新征程中,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也要有显著提升。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不断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一再表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在思想文化领域,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并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新的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继承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勇敢担当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取得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彪炳中华民族史册并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归根结底在于党的领导,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胜利。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成功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生命力的证明。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历程表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做学问

  哲学社会科学不是一种无立场的纯粹的学术研究,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为人民做学问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能脱离这个背景和前提,这意味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自外于人民,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坐而论道。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四、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

  理论来自现实,中国的理论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植根于中国的土地。离开现实的土壤,理论就会失去生命力。

  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党和政府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一线去,多掌握一手材料,踏踏实实做实地调查研究,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来总结和指导。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但尚未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原因就在没有一套具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这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实现个人学术理想

  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离不开时代发展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要树立高远理想,把对真理的追求与国家、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学术理想同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个人学术理想。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在商品化大潮中,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克服浮躁、功利心态,要坐得了冷板凳、耐得住寂寞,要立大志向、做真学问。

  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大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代云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