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制度型开放丨唐晓旺:以制度型开放赋能河南打造全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26 18: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是党中央顺应全球化发展新趋势、深化对外开放而提出的新谋划。制度型开放以其对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及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为推进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现代化河南的新征程中,我们要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基础,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战略,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不断凝聚河南发展新优势,推动“两个确保”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强化对制度型开放趋势及机遇的认识和把握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方式逐步从商品要素流通型开放向促进商品要素生产国际协调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开放措施也从原先关税、外资准入等边境措施向知识产权、跨境服务贸易、金融服务、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电信、电子商务等边境后的国内制度体系延伸,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成为未来国家开放合作的关键要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要求,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高水平全面对外开放。从过去以沿海地区为主的开放逐渐转向沿海、沿边和内陆协同、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从过去以制造业和货物贸易为主的开放转向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全领域开放;从过去以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为主转向更深层次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作为内陆省份,河南必须在新一轮开放布局调整中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下大力气推进制度型开放,为河南发展赢得新优势。

  二、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实现与高水平开放联动

  制度型开放的重点是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的对接,因此推动制度型开放,首要的任务就在于实施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当前,国际通行的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涉及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以及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反腐败等,是调节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主动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积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同时,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关系协定(CPTPP),争取对标更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河南推进制度型开放必须融入全国大局,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方面,要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与各地标准衔接兼容,打通运输物流体系瓶颈堵点,优化设施联通,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调度效率,提高政策稳定性、监管一致性、市场联通性,巩固增强河南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依托各类开放平台和多种机制安排,加快开放步伐,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限制,积极有序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开放,严格落实《外商投资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定国际社会对河南开放发展的信心和预期,大力吸引高端要素资源,提升全省对外开放水平。

  三、强化自贸区在制度型开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自贸区是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区,是制度型开放的前沿阵地。建设自贸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自贸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截至2022年10月,全国自贸区已经进行了六次扩容,已形成“1+3+7+1+6+3”的基本格局,成为我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河南自贸区设立于2017年4月1日,是国家第三批设立的7个自贸区之一,承担探索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任。

  在新的征程中,河南推进制度型开放必须发挥自贸区的引领和试验作用,使之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对外开放的高地。一是全面引入国际通行规则和制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实施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提高制度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二是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自贸区金融创新等领域深化改革,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新机制。三是在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监管方式改进等方面,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夯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凝聚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对外平台优势。

  四、强化制度创新,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在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活动中,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往往会触及国内规制等问题。因此,推进制度型开放,需要对国内经贸规章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增强国际经贸规则与国内制度的适应性。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河南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迫切需要推进国内投资贸易相关领域制度创新,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加快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是推动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贸易监管模式,为外资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促进河南外资利用规模的扩大,从而有效增加就业和产出,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实绩。

  二是探索符合国际规范的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服务业领域制度创新,建立内外贸一体、标准高、适用性强的服务贸易规则和制度。

  三是通过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河南跨国公司,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

  四是营造亲商、重商、安商、扶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增强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硬约束”提升全省营商环境“软实力”,为扩大开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建立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大国博弈和地缘冲突不断,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挑战。基于此,河南推进制度型开放,需要加强风险防控,守牢安全底线,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保障开放发展的安全性。

  一是加快建立能源、粮食、疫情安全保障体系。坚持内外统筹,综合利用储备、就地开发利用、投资控股、国际合作、期货市场调节等方式,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和粮食安全。加快建立疫情防控安全体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防疫物资与应急处置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和企业生产的连续性。

  二是加快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鉴于欧美对中国产业脱钩、断供、制裁等风险持续存在,建议未来一个时期河南要未雨绸缪,综合利用科技补贴、税收减免、产业基金等手段,加强对河南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对科技创新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支持,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河南产业链、供应链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三是精准划定安全底线红线,强化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针对国外势力对我省产业和企业采取的制裁、断供、打压等措施,我们要坚持站在道义制高点,遵照国际法,参考国际惯例完善斗争原则,丰富依法斗争工具箱,合作与斗争相结合,维护外部环境安全稳定,保障开放发展的安全性。

  (作者:唐晓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