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丨刘振江:深刻领会讲话精髓 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27 10:59

  编者按:一处基地,一代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他来到位于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并来到输水隧洞——青年洞。总书记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渠水长流 精神永存——专家诠释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刊发河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教授的文章《深刻领会讲话精髓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阳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地位,高度概括了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明确了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科学路径,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遵循。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河南力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全面把握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红旗渠修建中体现的“誓把山河重安排”“定叫山河换新装”的雄心壮志与中华民族历史上对自然和灾难的抗争精神一脉相承,正是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记忆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奋进新征程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传承弘扬下去。

   首先,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

  中华文化语境中关于水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水是万物之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管子·水地》,水是孕育万物的母体,是万物生长的本原、根基和出发点;第二,水是生存的条件,“食之所生,水与土也” 《管子》“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无水则不得存活;第三,水是精神之源,“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性本善”的核心理念因水而生;第四,水的运行有规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可以柔克刚,无坚不摧。

  孕万物、生万物、利万物、摧万物,既是我们祖先对水的评判,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历史记忆中的中国精神的凝结。

  其次,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经历了原始人逐水草而居、刀耕火种的时代后,古代先民也逐渐认识到水资源对作物生长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水资源多寡就成了决定性资源,水资源合理利用成为决定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因地理原因(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原因(降雨夏多冬少、水量南北多中间少)、耕作原因(农业为主耕作),中国文明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治水文化史,例如大禹治水、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红旗渠、南水北调等,虽然治水目的各不相同,有水患防治、农田灌溉、水利漕运、旅游养殖、蓄水发电等,但趋利避害是中国治水文化的核心。新中国的成立,为大规模兴修水利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红旗渠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大无畏精神,毅然向旱魔和贫困宣战,形成了“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引水上百亿立方米,灌溉土地面积上亿亩次,正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伟大奇迹。

  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的治水经验与成就,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历史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治水精神,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治水活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水活动中形成的治水精神,自然的就成了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例如,大禹治水不仅积累了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之道,而且孕育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天下为公的情怀;齐桓公的“葵丘会盟”治理黄河水患“无曲防”要求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理念;如郑国修筑郑国渠是为了获得“万世之利”、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发挥作用,体现的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等。正如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所说那样,西方文化中面对大洪水是躲在“诺亚方舟”逃避灾难;而中国的 “大禹治水”展现的是对自然和灾害抗争。可以说中华民族对自然和灾难的抗争精神,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也是中国人能够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撑。红旗渠的修建中“誓把山河重安排”“定叫山河换新装”的雄心壮志与中国治水精神一样,正是中国抗争精神的当代传承。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正是在与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中形成“抗争精神”。

  总之,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的定位,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继承好弘扬好。

   二、 深刻领会总书记殷殷寄语,全面把握红旗渠精神实质

  “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铿锵话语,指引着广大青年要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传承“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一要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摒除娇气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历时1年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是修建红旗渠过程中的“硬骨头”,记录着红旗渠青年当年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而“娇气”指的是不能耐苦、贪图享受的习气,所以,要经受磨炼,去掉娇气,主动担起险急任务、深入一线去接受磨难,在磨难中增强本领、锤炼心性。

  二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克服骄气

  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因为它的修建是在当时“崖当被、石当床”“糠菜半年粮”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进行的,也是在没有大型机械,仅靠“钢钎、铁锤、土炸药、土仪器”等极为简陋的工具劈开高山峡谷的;青年突击队“每天挖山不至”,不怕流血流汗,无惧严寒酷暑,以愚公移山的毅力,自力更生的闯劲,用精雕细琢的轫劲,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开创出“引漳入林”的工程。而“骄气”指的是骄傲自满、妄自尊大的习气,所以,要克服骄气,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以过硬作风过硬本领勇担使命。

  三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砥砺志气

  林县人民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战胜苦旱的道路。修建红旗渠既是现实所需,更是极端困难情况下积极进取的主动选择,没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不可能走出这条成功之路的。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是党和人民在历经艰难险阻、创造历史辉煌的进程中铸就并代代相传的传家宝,所以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砥砺志气,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保持奋发有为、勇毅前行的精气神。

  三、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投身新征程火热实践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实践遵循,展现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拼、干、换”的昂扬精神状态,体现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动思维、“踏实肯干、奋力拼搏”的实干劲头、“不怕牺牲拿命换”的豪情壮志。

  一要踏实肯干: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修建红旗渠的出发点是为人民谋根本利益,落脚点是致力于发展,更好改善人民生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口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赢得时代、赢得人民群众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这为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青年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作用,传承和弘扬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站稳人民立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厚植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踏实做好本职工作。

   二要奋力拼搏: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激励全党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而且对涵育新时代青年不骄躁、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品格,更好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新时代青年要奋力拼搏、永不自满,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清醒地看到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不怕苦的思想,发扬百折不挠的斗志,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接受锻炼、建功立业,要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不断锤炼不惧艰难困苦的意志;树立“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意识,提出高标准,严要求,要全力以赴拼出彩。

  三要不怕牺牲: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修建红旗渠是十万大军战太行、劈山引水造长渠,可谓是战天斗地、攻坚克难,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支撑。

  新时代青年要坚持“勇”字当头,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务必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要有“不怕牺牲拿命换”的精神气概,在强国实践中担重任,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摸爬滚打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

  (作者:河南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振江教授)

  推荐阅读:渠水长流 精神永存——专家诠释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