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与乡村振兴丨谷建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28 09:45

  编者按

  12月10日,由河南农业大学、林州市人民政府和红旗渠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由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服务处、林州市农业农村局、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红旗渠乡村治理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河南现代农业研究院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大河网应急管理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端论坛在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围绕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道路的理论逻辑,乡村振兴道路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等角度切入,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发布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今日刊发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谷建全的文章《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途径。

  一、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乡村振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必然。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什么现阶段党中央如此重视乡村振兴呢?因为,我们国家发展到目前阶段,已经有能力、有条件,而且必须解决好“三农”这个现代化建设的洼地和短板问题了。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多个文明阶段,除了原始文明外,还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知识文明时代,在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农村农业,在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城市和工业,在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作用是“极化效应”,也就是城市和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把农村农业的优质要素都虹吸到城市和工业领域里了,这就导致农村农业日益衰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但是,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当城市和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和工业对农村农业的作用,就由原来的“极化效应”转向“扩散效应”,通过城市和工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农业的发展,这个阶段就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而我们国家恰恰已经进入到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农村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亟待补上的短板。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村农业发展具有滞后性和外源性,因为,农村农业天生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自身发展能力弱。过去我们有种说法,“农业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故此,在现代化建设的初期阶段,农村农业往往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我们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客观上要求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国民经济各个系统、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全面的现代化。但是,在当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三农”发展不充分,而“三农“,即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也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和洼地,由此而言,只有农村农业现代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3、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什么党中央一再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呢?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实践证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所谓城乡融合发展,就是:一方面,要促进一部分城市工商资本下到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城市一部分工商资本会到农村去呢?因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成本和要素成本都在不断上升,这就会促使一部分工商业资本到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而现阶段农村也有两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是空间成本比较低;二是绿色资源比较丰富,农村这两方面的优势与城市过来的工商资本的有机结合,就会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幅度跃升,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另一方面,还需要促进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市民,这样就会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是可以从分母上减少农村人口的比重,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可以从分子上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水平,进而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城乡融合如果打个比方讲,就是农村经济是一个海平面,城市经济也是一个海平面,过去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两个海平面是不对接、不连通的,城乡要素很难相互流动,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条件下,两个海平面对接连通起来了,通过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最终实现两个海平面由不平衡不协调,最终走向平衡协调发展。

  二、新时代“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标志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我国发展的环境、发展的条件、发展的手段、发展的动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农”发展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1、农业正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在传统发展阶段,我们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农业也以追求产量为导向,只要能增加农产品产量,不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这样做不但破坏了土地的地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这实际上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客观上要求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大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农产品品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质量更高、品种更全、更加安全的农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2、农村发展正由传统种养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在传统发展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不断增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大量的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种植业或养殖业结构,解决了单纯种植业和养殖业比较效益低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农村劳动力正由单一城镇集聚向城乡双向流动转变。传统发展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效益远远高于农村经济效益,农村大量青壮劳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单一流向城市的状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一部分工商资本开始到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过去进入到城市的部分农民工,经过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洗礼,他们有的掌握了一门技术,有的积累了市场营销经验,甚至有些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他们都有着返乡回乡创新创业的冲动,形成了返乡回乡创新创业的热潮,由此带动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

  4、城乡关系正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转变。在传统发展阶段,城乡之间要素很难流动,或农村优质要素单向流入到城市,导致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所以,欧洲学者到我们国家考察城乡关系,他们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中国的农村像非洲,中国的城市像欧洲,非洲和欧洲是世界上发展差距最大的两个区域,这说明我们的城乡差距非常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要素相互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将成为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的新趋势、新走向。

   三、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优势

  1、河南“三农”体量大,承载的支持政策比较多。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目前还有 4000 多万人口在农村。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每年粮食产量在1300亿斤以上,其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 10,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1/4。“三农”体量大就意味着我们承载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多,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产业振兴等方面,可以承接更多的国家扶持政策。

   2、河南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期,乡村振兴的空间大,潜力足。“三农”天生是弱质产业,“三农”自身发展能力有限,因此,仅靠“三农”自身的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很难的,必须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解决“三农”。没有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发展,仅靠“三农”自身来解决“三农“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发展,必须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扩散效应“,一方面促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入工业领域,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提速发展阶段,这就意味着城镇化、工业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3、居民消费加速升级,对多功能农业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已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在此阶段,经济发展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消费升级。在低收入阶段,人们追求的是物质生活的需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更多地追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对科技、教育、文化、健康、卫生、体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产品质量、产品品牌、产品安全等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消费的升级就意味着人们对多功能农业,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科普农业等的需求越来越大,消费的升级可以为农村产业的振兴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城市成本的不断上升,促使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下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要素成本、空间成本不断上升,特别是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仓储短缺、竞争激烈、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因素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城市中的一部分工商资本需要到农村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城市工商资本代表着较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工商资本下乡,可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带来多方面的效应,比如,可为农村带来先进的发展理念、开阔的发展视野,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等,这都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5、河南主体功能区种类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余地大。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河南主体功能区类型多、种类全。就农业而言,从地形地貌上讲,有山区农业、丘陵农业、平原农业;从城镇化角度讲,有都市农业、近郊农业、偏远农业等;从产业功能上讲,有设施农业、大田农业、特色农业等;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讲,有重点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域等。不同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市场环境、产业基础等条件的不同,乡村振兴在路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河南主体功能区类型多,多彩农业发展空间大、潜力足,这也决定了河南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余地比较大。

  6、农业发展类型多,领域广,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空间大。河南农业发展的体量大、类型多,比如都市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多种多样。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与农村农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农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农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河南农村农业发展的多类型,意味着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技术融合发展的空间大,潜力足,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活力和动力。

  四、新时代河南实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稳步提升粮食产能上展现新作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全国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国家每年给河南的粮食生产任务是不低于1300 亿斤。在此情况下,河南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好两个矛盾:第一个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保粮保地的矛盾。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期,每年需要大量的建设工地,而要保持1300亿斤的粮食产量,耕地这个红线是不能逾越的,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既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又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第二个是,保粮与增收的矛盾。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单纯种粮农民收入很难提高,地方财政也会很困难。要解决好这两个矛盾,着力点主要是:第一,守住耕地红线保良田。没有良田的数量保障,产量是很难保住的。目前河南粮食单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小麦单产有些地方已经达到1500斤以上了,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增产潜力已经不大,边际产量递减是个很突出的问题;第二,提高土地质量保产能。土地产能是粮食产量的关键,过去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无限制向土地索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地力枯竭。提高土地质量,关键在于保护地力,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耕作模式,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实施土地环境保护,消除土地环境污染,实行土地轮休轮耕制度等,提高和保证土地的产能;第三,用好现代化手段保产出。要保证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最终还是得靠科技进步,没有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粮食质量都是很难保证的。因此,要在种、土、肥、水等多个方面,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2、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升农业竞争力上探索新路径。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要求农业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主要表现是农业综合效益相对较低,其原因主要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等。所以,我们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竞争力,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结构优化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四优四化”为重点,强力推进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等生产,大力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助力农业提档升级;二是以品牌塑造提升农业竞争力。随着消费的升级,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影响力,顺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大力培育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优质农产品、优质企业品牌,塑造农业品牌体系,提高农业竞争力;三是以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农业竞争力。龙头企业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纽带,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的关键,河南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必须把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重要位置上,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四是以“三链”同构提升农业竞争力。要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难题,只有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供应链,才能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3、建设美丽乡村,在营造生态环境上打造新优势。国外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农村农业最大的潜在优势在于绿色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乡村振兴必须要生态振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难问题,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真正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打造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主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抓环境修复保护,促进“生态美”。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欠账较多,农村面源污染较严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环境修复保护任务较重,通过农村环境修复和保护,营造农村美丽的生态环境;第二,抓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美”。解决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难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和关键,通过探索有效的治理途径,解决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问题,为农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第三,抓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产美”。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有效解决农村土地重金属污染,净化土壤生态,创造绿色的生产环境。一旦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之地,农村农业的竞争优势就会充分体现出来,乡村就会成为各方优质要素的集聚地,乡村振兴的潜能就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4、夯实基层基础,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积累新经验。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现存振兴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条件,没有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无论是从河南还是全国乡村振兴的实践来看,哪个地方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水平高,哪个地方乡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就充足,哪个地方乡村振兴的步伐就走的比较快。所以,河南要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其着力点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建好村级的党组织。村级党组织是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农村的致富带头人,是农村老百姓的主心骨,村级党组织坚强有力了,农村就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农村发展就有活力和动力;二是把优良的家风传遍千家万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优良家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的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三是把有效的治理落到千乡万村,所谓治理,简单说,就是制度和执行制度的能力,过去农村比较涣散,主要是村规民约不够健全,村民执行村规民约的意识不够强,通过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条件。

  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上求得新突破。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发展手段和发展渠道,激活农村的发展要素。而激活农村发展要素,拓宽农村发展渠道,赋强农民发展手段,最根本的还在于深化改革,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激活农村的发展要素,为农村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手段和发展渠道。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去农村的“三块地“,不能抵押、不能流通,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农村农民缺乏发展手段和发展渠道,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极大激活土地要素的资本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手段。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农村公共服务支出、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等都需要集体经济的支撑。同时,没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两委也很难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因此,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提升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很难实现”四化“经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强调的是“新”,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在农村出现的全新的生产发展模式,其经营者大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职业农民,其经营组织往往规模比较大、集约化程度比较高、市场竞争力比较强,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由此可见,只有培育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谷建全,河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