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伟:弘扬人文精神 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历史上在中原大地形成的一系列人文精神中也正包含和彰显着这些特质。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群体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人类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精神特质。而中原人文精神则是指中原地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积极改造世界的进取状态、价值追求,是中原地区精神面貌中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气质,是中原人民的灵魂。中原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方面十分耀眼,表现在观念形态、生活技术、精神产品、民俗风情等领域,蕴含着开放包容、刚柔相济、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合和统一的文化内核,是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一、人文传统是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的内在动力
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核心和正统,具有根源性特征,三皇五帝兴于中原、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万姓之根始于中原、圣贤名人定于中原。经过历史的积淀,中原文化最终形成了“有容乃大”的天下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中庸兼爱”的宽厚精神、“恋家念祖”的内聚精神、“落地生根”的不屈精神,中原人文传统可谓积淀丰厚。这些人文精神世代相传,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调适与变通,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光彩。
从提升人文传统的具体实践层面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优秀人文传统研究,拓展中原人文精神
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以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热”起来,各学科研究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强化对优秀人文传统研究可谓正当时,这也为中原人文精神拓宽了来源。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始祖文化、殷商文化、河洛文化、古都文化、大运河文化等均是优秀人文传统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理性研究,连接学术界与民间文化学者,全面研究中原文化,从中提取出人文精神的精髓,包括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宗法人伦的伦理观、整体至上的价值观、重人轻神的宗教观等,为中原人文精神发展奠定基础。“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就是“中”文化的物质体现。除此之外,“中”文化更为重要地体现在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吸收与改造、创新上,如胡服、胡乐、胡舞、胡食等都曾传入中原地区,最终也都被中原文化所接受,这也就是中原文化在长时期内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所在。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对中华优秀人文传统的研究是拓展中原人文精神源泉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文精神素养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用,即健全人格、增强综合素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如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行;学习传统体育,可以锻炼体魄,修身养性;学习民乐、书法、绘画、舞蹈等,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等。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说,主要是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社会宣传、学校教育、主题公园建设等途径,加强对中原文化的社会化教育,以其中的核心价值熏陶社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个体与国家之间正己爱国、以人为本、知行并重、奋发有为、重德守信、尚俭节用、求真务实、多元统一精神上下大力气,也正是在优秀人文精神的滋养下,中原人的精神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增强了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心理认同,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打造体现中原优秀人文传统的文化符号,创新中原人文传统
中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在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都城文化、农耕文化、汉字文化、武术文化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每一项都可以大做文章大放异彩,值得深入研究。但在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凸显的领域和文化资源富集的地方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此创新中原人文传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当今国际上,中国的两大名片是功夫文化和孔子学院,这二者均与中原有密切关系,如前者中的少林武术和太极拳都是源自河南的本土资源,后者中孔子虽非生于河南,但其一生中游说、讲学的活动轨迹主要在河南。
另外,根文化、古都文化、戏剧文化、运河文化、长城文化也是诸文化中的翘楚,是需要大力擦亮的名片,不可小觑其影响力,要旗帜鲜明地在海内外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开发出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的文创产品。在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符号的同时,尤为重要的是需要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大力弘扬诚、信、义、忠、和的指向,这也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红色文化是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性,并深刻指出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河南作为较早成立中共党组织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具有较强的文化禀赋优势。作为中原文化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中散发包含的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原大地上,先后涌现出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一批传遍全国的红色文化,另外还有诸如二七纪念塔、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罗山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商丘永城淮海战役陈官庄战斗遗址、镇平彭雪枫纪念馆、扶沟吉鸿昌纪念馆等一大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党性修养、民族复兴有机的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加丰富了中原人文精神,同时也为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提供了精神动力。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升华中原传统人文精神
一是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利用档案、回忆录、实地考察、采访等多种形式,融合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集中更多的优势人才,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入开展对红色文化的理性研究。
二是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如宋学义故居、常平阻击战遗址等,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供最原始的支撑,划定保护区、展示区等不同的功能区,这就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统筹规划,适当倾斜。
三是加强区域联动,走区域联合之路,避免各自为政的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形成红色文化资源链条,也就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综合性红色文化资源。
四是加强对红色文化精神实质的挖掘与阐释,充分展示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信仰,如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总结出全国认同的大别山精神的文字表述。积极寻求和中原传统人文精神的契合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原人文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面对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示范基地,如已经建成的三学院三基地,带动了全省的红色文化教育,另外还有桐柏红色廉政文化馆、邓州红色廉政文化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等。在建设红色文化示范基地的同时,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建设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目前已建成十多家,红色资源与当地的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生态等文化旅游资源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合力,积极打造数条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如革命圣迹游、将军故里游、党性修养游等,这些红色旅游线路充分展示了红色文化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延长了红色文化产业链,增强了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发挥了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推进反映革命优秀传统的文艺精品战略
根据新时代需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演绎,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的新的红色文艺精品力作,同时还需要大力引进红色文化领军人才,制定红色文艺发展的长期规划,支持一批立足红色文化的企业,启动红色文化传承工程,为红色文艺精品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如已经完成的《桐柏无名英雄传》《焦裕禄》等,这些红色文艺精品以反映革命优秀传统为使命,全面阐释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洗礼,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之中,尤其是补足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之钙。创造出更多享誉全国的文艺精品,推动中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三、时代精神是提升中原文化凝聚力的现实需要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以新乡先进群体精神、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代表的中原大地的时代精神,促进了当代中原人文精神再次出彩。
(一)立足传统美德与时代要求,打造中原特色人文精神
中原人文精神的载体是一个又一个的英模人物,他们始终与国家、民族、人民站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价值体系,他们引领着中原人文精神的现代形成和新时代传播格局,他们一般具有奉献友爱、品德高尚、行为美好、超越自我的精神特征。从深处分析,这些英模人物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原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塑造,二是时代需要。此外,还需要不断增强创新理论和创新思维,实事求是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原气派的中原人文精神。
(二)制定中原人文精神建设规划纲要,保证落实人文精神建设目标
在中原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支持下,河南先后出台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制定了弘扬中原人文精神的整体规划,在规划机制、联动机制、操作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传播机制、预警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下了大功夫,以长效机制保证中原文化人文精神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和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对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是全社会认同的精神纽带。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解之一,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代表,二者之间具有极高的契合性。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促进河南人文气氛的改善和文明修养的提升,保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使文化软实力环境得以改观,可以采取制作宣传图片或视频、开展志愿活动、进行文明评比等形式。
(四)加强社会化教育,稳步推进公民社会建设
积极推进时代精神实现“五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进行编写通俗读物、本地教材编写以及主题影视拍摄等,适应自媒体、大数据的挑战,把中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融入生活之中,持续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明行为,增强中原文化人文精神的实践性、传承性和持续性。大规模的社会化教育,增强了民众的综合素质,由此也保证了社会成员主体上的独立性、人格上的自由平等性、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这也就为建设公民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五)创新文化传播模式,培育传播新载体,让中原文化更出彩
实现文化传播理论和模式创新,充分认识到中原文化时代精神与传播之间的同一性,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中原文化凝聚力的发展。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载体,如电影、电视剧、歌剧、河南戏剧等,推进“文化+”“旅游+”“文旅+”工程,使中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走向大众,内化为大众的精神力量。利用中原文化不断更新和再生能力的提升,达到创新的目的,如“禅宗少林”“东京梦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太昊伏羲祭典”以及各地开展的姓氏文化活动等都是突出代表。通过培育新的载体,可以有效扩大中原文化中时代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在更深层次、更高层面、更多维度上全面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凝聚力。
【作者:师永伟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重点项目“革故鼎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经验(2022DWT019)”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