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艳: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28 16: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积累并流传下来的文化积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延续。我们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哲学、语言、伦理道德、文学创作,还是建筑、书法、绘画、音乐、社会风俗和习惯等,都独具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价值理念。它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意义。在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它之所以可以不断继承延续,最重要的就在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扬弃和融合。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不断扬弃的过程,也是不断融合的过程。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特质,而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种特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建设的起点,同时,也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是一个极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延续,也关乎现代文化的内涵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本土性,它是根植于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它是代代相承的文化基因,这是任何一种其他外来文化所无法相比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史,换言之,悠久的历史正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土壤。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融合、发展,大浪淘沙一般,经过一遍遍淘洗,留存下来的就是熠熠生辉的珍宝。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相伴而行的进程中,与各个时代相融合,产生了具有时代烙印的思想节点,如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无为之治、庄子提出的材与不材之间以及精神世界的逍遥游等,这些都带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他诸如程朱理学以及明代以情反理,都是在某个历史节点上合理的存在。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并代代流传,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流转中不断发展的文化积淀。我们今天的各种文化活动,就会在明天积淀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文化在传承遗存的同时,又以自己特有的历史存在形式影响着未来的文化。传统文化以互为因果的方式渐进传承着,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从这个层面来说,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遗传性,同时,又有着鲜明的现实变异性。处在历史进程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故而,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性。一个不注重传承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因,它使社会的各个部分保持紧密联系,它使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保持统一性。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其源远流长、代代相承的本土民族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重塑,必须开放、学习、反思。文化融合重塑必须通过反思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估、取舍。反思必须比较,没有比较的反思不是反思。要有比较,就必须有参照。只有开放、吸收才有参照。文化转型本身是一个通过学习吸收而对自我进行扬弃的过程。所以,开放、学习、反思都是必要条件。这首先要解决好心态问题。方法上,必须用先进的东西对照自己,如果用更落后的东西对照自己,或自己做自己的思考参照系,那就会得出错误结论,就会安守现状不去转型。

  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重塑,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文化观念为指导,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的统一。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是个人价值追求的问题,在认识和运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精神、方法、手段,正确的观念指导就是其中的方法手段。科学发展观讲“以人为本”是价值问题,讲“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问题,二者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层面的价值观也是统一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重塑上,指导我们的文化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和科学精神、人本精神相一致。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2005年就出台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在河南省委八次党代会上,河南提出了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两大战略。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建设文化强省。

  中原文化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曾经在历史上也是世界的文化。中原文化的精神是开放、大气、包容、进取的,这无疑是中华文化当中最辉煌的一部分。当然,南宋之后,朝廷偏安一隅,经济与文化的方向都向南转移,中原文化也在兵乱之中首当其冲。然而,乱离中的文化也凸显其爱国、奋起、抗争的一面,岳飞的抗金、辛弃疾的豪放词中透露的爱国主义情怀曾经鼓舞了无数中国人。元朝之后,客观历史环境使中原地带变得有些封闭、保守了,但中原文化的气质尚在,仍有很多可以发掘的精神元素。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位置,改革开放中不断复苏的中原大地上,古老的文化元素也渐次苏醒。在中原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资源,要用现代文化的新视野去研究如何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当前中原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几点对策,为建设文化强省,实现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献计献策。

  其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

  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灿烂辉煌,人类文明的发源、发展都在中原,伏羲、黄帝、禹、文王、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曾是古老文化的创造者,在他们所属的时代里都创造了璨极一时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现在中原文化建设及河南文化强省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二,树立先进的现代文化理念。

  树立先进的现代文化理念,在中原文化建设中强调创业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建设,使融合重塑之后的文化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与中原文化崛起提供依据。我们要以党的群众路线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推进河南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较多,在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要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中原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出智出力。

  其三,培养新型人才生力军。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资源丰富,但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创新文化政策。河南是文化大省,但缺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适应现代文化的新型人才是解决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问题的有效途径,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新型人才的智力支持。在省属高校订单式培养新型文化人才,为中原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比如在指定院系开设中原文化发展专业,或开设短期培训班,提升建设者的理论高度和文化素养。

  其四,加大文化产业投入。

  建设文化强省必须加大文化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文化建设亦如是。文化建设投入的成本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们文化强省建设的瓶颈问题,文化产业发展因资金不足或断链而受限。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是建设文化强省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要常态化、规章化,不能即兴而为,只有制定完善的财政支持投入政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总之,中原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重塑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发展文化强省,需要多方合力。我们坚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新时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丁雪艳,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2022DWT039)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