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智高:新文旅,大融媒,最郑州,新时代文化经济路径探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2-29 15:00

  在今天转型提质的新时代,社会发展文化先行,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政府都无法回避的特色化建设进位增誉、“培根铸魂”之共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中准确凝练特色、规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转化境况严重同质的局面呢?

  一、新文旅:先秦IP,步步留痕,全民演绎

  郑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丝绸文明的最早发现地,裴李岗文化、黄帝文化等远古文化在此处发迹,是极具代表性的商代都城所在,文化资源承载十分厚重,由此开启颇具规模、厚度与广度的文旅文创事业便能有所依,“新文旅”大有可为。

  新文旅,不只是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应用之新,更有文化概念、创造深度、参与层面、执行角色之新。

  首先,新文旅应有文化概念与内容之新。历史文化研究常有路径突破和内容更新,这将决定地域文化建设持续实施的格调方向和内容。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持续推进考古发掘工作,做好考古成果研究阐释,更好寻根溯源、揭示文明脉络。”所以,我们的新文旅会不会被启发新概念、新方向,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取得更丰富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同时,新研究也需要整合新的研究团队,应用新的方式和手段,深度、准确地挖掘郑州文化根脉,提取适用性、代表性符号和经典性元素,以更确切的文化基因、创意温度,借助精准细分的多层次运营方式推动郑州文旅文创事业发展。无论新研究会有怎样的突破,基于已有成果,郑州至少应持先秦文化予以概念定位,经研究之深、实践之真,凝练并铸就郑州文化的先秦IP。

  其次,新文旅应有创造实践之新。即如上所述,新文旅常用新技术、新思路。当然更要不断发展具有新思维、新视角的新人加入开发团队。正如楼阳生书记所提要求:“聚焦文旅文创,紧锁媒体Z世代,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为城市发展的未来培育坚强的新生力量。”年轻人熟悉当代科技,重视新型体验,代表了文旅发展的新方向,且在准确表达、细腻演说、新颖展示、穿越体验等方向上别具优势,发掘、应用好这样的人才队伍,才有可能开发更具时代魅力的文创产品,供给更富想象力的沉浸式消费体验,适应文旅产业的立体化、智能化、多层级发展。更进一步,我们还要依据新媒体消费方向,依托新型实践队伍,打破现有文旅文创发展范畴,展开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创造性实践,即将地理自然、城市形态、建筑样貌、产业生态、人群生活等当代社会需求要素全类纳入,着眼长远考量,重视文创实效,拒绝单线思维,杜绝自然破坏、古貌扭曲、地标滥建、以假充真、商业附庸,要满怀文化敬意,严肃文化基因,做真文旅、实文旅、大文旅,深刻关注“衣、食、居、行、娱、养”之民生细节,跨地跨域(国际)整合,产出更具革新概念的文化新物种和旅游新场域,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消费感官全覆盖的,有机共体互进的文旅文创实践新体系建构。郑州大地,沧桑先秦遗迹遍布,土地之一尺一寸,草木之一棵一束,均应承载文化、凝聚故事、表达情思。我们要利用好数字化、智能化、时尚化科技手段,着眼于先秦文明,深挖厚植,用饱含温度的慢脚步丈量好每一块实践域,在景观名胜与人群的人文融合、建筑与餐饮的文化链接、交通与城市的基因共体、传媒与消费的关怀交互、动漫游戏与影视娱乐的虚拟穿越、文艺鉴赏与生活现实的治愈美学同构等诸多方向上展开深度文创,在多元共生、文化风格统一的平台条件下融合呈现,打破传统与现代、领域与地域、居家与出行、休闲与工作、艺术与科技等范畴壁垒,以更加开放、国际化多维时空的、更具沉浸式体验消费价值的新型文创生态,引领新文旅的高度品质化发展。

  再者,新文旅应有参与层面、执行角色之新。由此来讲,新文旅要结合时代的新发展新需要,广开共赢共进路径,吸纳各类文创人才,鼓励各种文化创意。在多领域、多层面募集群众志愿者,共享执行效益。所以,新文旅也是大文旅,持有大肚量、大风范。除了以更高标准引导和鼓励文化创意、旅游开发、酒店餐饮等常规传统职业与专业人士进一步投入政府发起的新文旅规划,还要搭建更开放的虚拟或现实平台,团结和带领普通群众志愿者、特长者,以其擅长的工艺技术、表演艺术、祖传绝活儿或物质文化、文化古迹的影像表达与倾情解读等参与进来。甚或以“郑州故事多”“我来讲历史”“说说家乡事”“谈谈家乡情”“秀秀老家貌”等主题,面向国内外发起“儿童之星”“少年大使”评选、招募,营造“云汇郑州”“知郑州、爱郑州、创郑州”的未成年群体文旅文创担当氛围,从而丰富参与形式,孵育民族未来,以生生不息之势触发文化爆炸、视听日新、全民沉浸的郑州文旅新高潮。

  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文旅)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平台经济。郑州新文旅正是以统一的文化格调,跨越时空、有机关联的消费孵化,供给了“历史文化全景式”展现的新文创产业平台,深化了文旅文创的事业意义,展现了郑州的城市包容与创新力量。

  二、大融媒:文旅视阈,泥土深耕,党民同题

  文旅文创事业发展,媒体助力责任重大。当前看,市级及以下党办媒体存在魅力不足、活力不强、动力不够、机制不佳、路径单一等多重问题,作为主流媒体更有关注度不高、日益疏离民众的危险。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多领域服务的能力。特别是文旅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重要命题,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做成什么样子,都需要党媒及时、有效地做出传播、解读、动员。但是对此,我们的党媒总倍感手脚乏力,急需嬗变为新物种融入时代的新需要。

  这个新物种应有大维度,即以大融媒进一步筑牢“主流舆论的阵地、综合服务的平台、社区信息的枢纽”之传统定位,发展“文化经济的推手”之新内涵定位,实现新型物种的升级、转型。

  首先,大融媒是多向维度建设的融合媒体。市级及基层党媒应积极突破原有的融媒体结构和整合路径,建设层级进一步立体化、多维化,将建设触角深入区县、乡镇、街道、村组等各级各层组织机构,借助线上线下、数字化、场景化新技术,以设置分中心、媒体站以及自媒体(博主、主播、Z世代意见领袖)合作通道的方式厚化媒体融合度,让想发声、能发声、发真声的群众多层次、多方位走进党媒,积极构建大维度融媒体,以全民力量及时捕捉社会信息和民间故事,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和文化,让乡村的田间地头和城市的高楼大厦密切互动、呼应起来。

  其次,媒体内容与方式应强化厚重文化植入。新时代媒体的人气塑造日益依赖特色化元素,而这个元素则脱胎于特色文化。郑州市所拥有的丰富、厚重传统文化是支撑本土媒体发展,优越性十分突出的特色资源,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应用好、发展好,具体可以独具特色的黄帝衣裳、拜祖仪礼、商代青铜、丝绸纺织等先秦美学符号、华夏经典元素,植入电视画面、报纸头条、微博边框、海报架构、公众号之字里行间,以提升郑州历史故事与传统文化阐释、表达和演绎的持续力。让遍布世界的郑州人再识郑州美,不忘家乡情,理解家乡事;使海内外投资商跨越时空地认知郑州文旅机遇,深解中原历史魅力,感受“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时代意蕴;为和谐郑州、魅力郑州、厚重郑州的建设发好声音,进一步应时应景地推动郑州文旅文创的大发展。

  再次,大融媒必然要深植每一寸泥土、每一方乡音。具体实施上,可进一步延伸媒体平台分支,推动“郑州之星”“少年大使”等具有时代价值的选秀活动进入栏目、客户端,助力文旅郑州的传播、发展,促进文创产品的优质提升和特色彰显,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深度与乡土情怀凝练萃取具有独特乡音、乡意,代表独有乡情的民生故事和民俗文化,打造一批长期持续,具有百姓亲和力、黏合度和社会发酵力的优质媒体内容与方式,牢牢锁定人民大众的长期拥护与参与,间接服务于郑州文创开发与文旅发展。

  最后,大融媒的服务主题始终如一,即党民同题。媒体平台依据年度需要可设计系列性、周期性传播主题,在同一主题下广布通道,下沉平台,优选广大民众资源和自媒体方式,在统一策划、步调一致的执行中,以党媒正面主导,自媒侧面响应,多视角、多维度、多路径、多形态地营造新时代大融媒传播发展态势,使党民力量在和谐有序、精品不断的氛围中互补共处,以格调、内容相间,创造主题统一、口径有异,深受全民关注,具有历史厚度、文化深度、乡土温度、文创力度的热议话题和传播物象,最终打造出百姓深度参与、方式内容百花齐放的大融媒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这为融媒体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融媒”的转型升级是时代之需。

  三、最郑州:精准基因,细腻深构,人民中心

  文旅文创开发、媒体升级转型,就是要紧紧依靠人民力量,深深依托厚重郑州,贴真、贴实、贴牢郑州标签,最终推动全民参与的“最人民”的“最郑州”建设。

  最郑州是文旅文创、融合媒体应用郑州基因准确再造后的创意表达。郑州的经典历史文化元素体系十分突出,即共性特征鲜明的先秦文化。具体基因内容可明确至黄帝、夏商、郑韩,道家、儒家、法家,或黄河、青铜、书法、龙、丝、象等。而其开发应用,则可在虚拟和现实视阈做多维度时空拓展,以人民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美好生活追求为中心,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广度和深度予以执行,设计具有足够人情味儿、能够引发广泛消费热情的“最郑州”文创产品和旅游景观,借大融媒传播,将其塑造为时代风云代表、社会进步象征和我党建设水平的体现。

  最郑州,是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转折性、巨变性、机遇性,推动大众共享共赢的全景式、特色化平台经济范式。我们要深植先秦文化沃土,以“最郑州”为聚焦,“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文化为第一产能、共享为基本目标,钩沉特色,凝取基因,矢志于“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以出圈效应内聚核心竞争力”,做好郑州文旅、媒体融合,讲好郑州故事,塑好郑州形象,提升郑州品位。

  (作者:黄智高,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