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文化自信自强丨李龙:坚定走好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之路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03 11:31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在多种重要场合强调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时代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从战略全局进行了规划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引导人民群众坚守文化自信立场,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任,为社会主义新长征提供精神动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进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一、文化强国建设有底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承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体现最深层的、最执着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追求,沉淀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营养,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是我们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底气,也是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砥砺前行的勇气所在。

  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力量。红色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优质基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之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华文化注入先进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创造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色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凝聚升华,形成和发展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各国文化相互交流,文明互鉴,不断创新融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向标。

  二、文化强国建设有需要

  文化强国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重要的供需品,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为人民提供观赏和教育、游憩的场所,实现保护传承、公共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科学研究功能,让全体人民享受文化强国建设的福利,感受自然、人文之美,接受文化、历史、自然、生态教育,让人民享有更丰富、更充实、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走好新的赶考路,坚定人民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战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现实旨归。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在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出昂扬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价值引领,高扬思想旗帜,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

  文化强国建设是应对大变局的需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国际新环境、新问题和新挑战,面对日益深入而全面的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面对当前的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尤其是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文化渗透、腐蚀无时无地不在,文化强国是我们的定海神针。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塑造新优势,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话语权是重要的战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加强新时代国家文化建设,讲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故事,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讲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故事,彰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促进文化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三、文化强国建设有办法

  夯实文化强国的文化理念体系。加强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重阐释中华民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人际交往法则,“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交往准则等文化精华。强化革命文化研究,揭示革命文化蕴含的崇高的革命品格、高尚的大众情怀、伟大的实践勇气,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性内涵、独特的精神价值、厚重的历史意蕴。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挖掘革命文化与当代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相契合的内容,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搞好社会主义新时代研究,着力提出立足中国立场、具有中国智慧、反映中国价值的理念,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为文化强国建设站稳立场。

  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标识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遗产廊道,重点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介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进一步彰显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凝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展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新时代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不断为其增添新的内涵、意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塑造文化品牌,发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影响力、竞争力。

  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话语体系。中华文明自古自成体系,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面对两个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华文明新时代的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中华民族新贡献,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

  (作者:李龙,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