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民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讨会上提出: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05 10:53

  编者按

  2022年12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原智库年会在郑州召开。年会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主题,持续深化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年会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彦民分别作了《中华文化建设中中原的历史底蕴与贡献》《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逻辑》《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的主旨报告。大河网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今日刊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朱彦民的报告《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

  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提供了商代最原始、最真实的史实信息,佐证了商代为信史,大大延伸了中华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一、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文明标志、智慧结晶、珍贵遗产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指是指殷墟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从盘庚迁殷至殷纣王亡国)的文字孑遗,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王室和贵族在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因为出自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占卜内容,故又称贞卜文字、卜辞、甲骨卜辞。殷墟甲骨发现120多年,至今约有15万片,总计一百五十万个字。另外除了殷墟甲骨文,后来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陕西发现了西周早期甲骨文,那个数量比较少,主要还是殷墟甲骨文。

  二、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直以来,中国上古史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被当作中国王朝历史的开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根据他所掌握王室档案材料写成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等,详细地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王室世系和兴亡的历史过程。这为中国古代史学家所确信无疑,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继承清代一些学者疑古思想的基础上,学术界兴起一股疑古思潮,以著名学者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以所谓“层累造成的古史系统”,认为传统所谓的中国古史,并非客观真实的历史,而是后人一代代垒造起来的历史。由此质疑中国上古史的存在,质疑古文献记载,冲击了先秦史信史的体系基础。

  怎么看古史辩派对上古史的质疑呢?实际上古史辩派的学者们,以一种审查史料的做法去看待上古史系,有其科学性和实际价值。但是疑古过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始料未及的负面作用。著名的学者胡适就主张,把古史压缩两三千年。杨宽、陈梦家质疑夏代的存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更为极端的做法,即讲中国古代史从秦汉乃至魏晋南北朝开始,多卷本的《新编中国史》,也是不包括先秦史,而是从秦汉史讲起。国外的影响更甚,比如说现在有些外国学者都受古史辩派的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夏代根本不存在,那就是商代的一个道理或者是周朝人的回忆而已,比如说著名的美国学者艾兰,她的一系列著作都持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夏代不存在,在著名的《龟之谜》这本书中,认为夏代就是商代的一个倒影。1990年5月份,在美国专门召开的一个夏文化的国际研讨会,西方学者基本质疑中国夏代。《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基本不提先秦史,可以说都是阉割了我国古代史。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几代学者研究甲骨文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殷商历史,学术界逐渐得出了与“古史辨派”完全不同的观点。罗振玉、王国维等利用甲骨文对古史进行修正形成了以二重证据法为核心、熟习古代典籍、结合古地理、秉承小学音韵等治学工具的罗王之学。罗振玉搞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安阳的小屯村,发现了“殷王名谥十余”。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对《史记·殷本纪》进行印证和复原,对《夏本纪》进行了推测。罗王之学在当时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与“古史辨派”对垒叫阵,但是有意识的针对“古史辨派”的“破”而作的“立”,至今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建设工作。其后甲骨文大师董作宾、郭沫若、陈梦家、胡厚宣等人的深入研究,最终确定了小屯村一带是商朝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灭国,共历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不复徙都”的晚商都城。新时期以来,研究夏代历史最具著名和影响的是著名学者李学勤先生,他在《走出疑古时代》中提出:““咱们今天的学术界,有些地方还没有从“疑古”的阶段脱离出来,不能摆脱一些旧的观点的束缚。在现在的条件下,我看走出“疑古”的时代,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甲骨文不仅解决了殷商信史的问题,还提供一些寻找夏的线索。属于夏代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些陶器刻划符号,比如一个黑陶纺轮的刻划与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比较相似,这些符号大约有24种之多,分别分布于大口尊等陶器的口沿内部。夏鼐、邹衡等考古学家就认为这些陶器刻符,“应该就是当时的文字”,“商朝的文字同夏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基本上属于一个系统。”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共”字陶文,陶寺遗址发现了朱书符号。当然在二里头等文化遗址发现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刻划,目前还没有多少考古学证据可以说明,夏代已经有了大量使用文字的现象。另外,殷墟甲骨文发现了“夏”字等痕迹,虽然可能与夏代关系不大,但也为寻找夏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甲骨文中有夏代后裔孑遗。夏商周时期的“改朝换代”,改变的只是最高权力的转换,体制并无大的变动,诸侯、方国,只要不是同被推翻王朝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大多诸侯、方国都是随着新王朝的建立而顺风转舵,承认新王朝的统治而继续存在。殷墟甲骨文中的杞、曾、六、戈、雇五个诸侯国,是夏代就受封的诸侯而在商代被续封,仍保有诸侯的地位,是夏代的诸侯见于殷墟甲骨文者。而不听号令者,如土方,沦落为商王朝的敌对方国,而遭到讨伐。这些甲骨文材料,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证明夏代的存在。

  由此,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复原了殷商历史框架,恢复了人们对于上古史系统的信心,具有无上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三、甲骨文之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甲骨文之于中国文化的持续影响和重要地位远不止历史文化价值。比如甲骨文的发现之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语法学、文学、古典文献学、书法艺术等等学科和门类,都有极大地推动作用,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今甲骨学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重要分支,它已经交叉渗透到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及思想史、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之间,成为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甲骨文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字学角度,也可以从文化角度研究,从文化史的各个方面,包括科技史,我们都能够从甲骨文里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总形与前身,所以甲骨文的文化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由此可知,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及其研究,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甲骨文我们完全可以读出来中国文化自信。

  (作者: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相关阅读:

  王震中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讨会上提出:中华文化建设中中原的历史底蕴与贡献

  金民卿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讨会上提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在逻辑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