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维维: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及乡村教育振兴计划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进入乡村,成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些年轻人被称为新生一代的乡村教师,承载着我国乡村教育振兴的伟大梦想,如何让他们进入乡村之后能够安心“留得住”,是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一、新生代乡村教师城市流动的原因分析
笔者近些年通过对我省山区乡村学校的田野考察发现,多数新生代乡村教师有向城市流动的意愿,而让他们难以在乡村安心留任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离农”的身份倾向
相较于传统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对繁华快捷的都市生活有着一定程度的留恋和向往。尽管由于国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的推进,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要比同时入职的县城教师高一千多元,但对于新生代教师而言,“回县城”仍是他们挥之不去的念头。无论是从农村走出再次回归乡村,还是出身城市进入陌生乡村,这些年轻人都无法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农村人。
笔者走访的十几所乡村学校中,除了家就在当地的代课教师,其他教师到晚上或者周末,都是要回“家”的。结过婚的教师,都在县城有房子,孩子在县里上学,未婚的教师更不可能留在平静甚至有点萧瑟的乡村,热闹的县城是他们真正的“家”。因此,尽管他们知道调往县城工资会变少、教学压力会增大,却仍然想要离开。
2. “管不了”的身份焦虑
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既“管不了孩子”又“管不了学生”,成为乡村女性教师职后身份调适中的突出问题。
从县城通往各乡村学校的公路都在近些年进行了重修,但由于当地特殊的山区丘陵环境,这些公路依然在山间盘绕难行。而已经成婚的教师都将家安置在县城,孩子也在城里上学,不能按时回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使她们深感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缺失。
与此同时,对学生“管不了、没法管”又影响着他们自身作为教师的定位与认知。在乡镇完全小学及初级中学,随着学生年龄逐渐增长,青春期的到来,祖辈的溺爱、父母关爱缺失所造成的影响开始在“乡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身上显现。对学生无可奈何成为师生关系建构及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棘手问题。作为母亲管不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师亦不知如何管自己的学生,“母亲”和“教师”的身份焦虑成为新生代乡村女性教师安心留任最为明显的阻力。
3. 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恐慌
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教师,新生代乡村教师有着对未来更多的期许和憧憬。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乡村教师的激励政策,例如,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职称评审等方面要向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倾斜等,但是这些表彰激励政策似乎并未对这些年轻人产生显著的影响,相较10年、20年后才能收获的荣誉与职称,他们更关注当下及未来的能力发展。
走访中遇到的几十位新生代乡村教师,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教育类专业毕业。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电子技术等五花八门的职前教育背景,使他们急切想要得到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与帮助。虽然当地实施教师“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的五级培训机制,保证全县教师每年基本轮训一遍,但一年中短短几天的培训时间难以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产生明显改变。
“为了以后,还是要回去城里”“待在这里感觉能力不会上涨还会下降”……沉闷的乡村生活和匮乏的教师发展支持,使得他们产生与世隔绝、被遗忘的恐慌,而将离开乡村作为当下自身专业发展的主要出路。
二、让新生代乡村教师“留得住”的对策讨论
调研期间,新修的公路、翻新的校园、学校文体设备的配置、学生及教师宿舍的不断改进,让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国家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通过对新生代教师留任困境的分析发现,想让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真正留得住、教得好,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物质政策激励上,更应将重心转向他们的内在需求。
1. 培养乡土情怀,助其自我价值实现
新生代乡村教师与传统乡村教师相比有着更为强烈的精神需求。人的自我价值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自我的物质价值是对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自我的精神价值则是对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两种价值需求缺一不可。
有研究曾对“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进行分析后发现,深厚的乡土情感、高度的职业认同是这些教师的共同特点。因此,想让新生代乡村教师在乡村“留得住”,首要问题便是其乡土情怀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再次了解乡村、融入乡村,能够理解乡村教师这一社会身份在乡村教育发展、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乡村从教作为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和机会,而不仅是一种求得生存的工具。
新生代乡村教师中女性占据比较大的比重,但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对女性教师却缺乏人本主义的关怀。寄宿制的乡村学校教师们要轮换值周,一些尚处于哺乳阶段的女性教师也同样如此,一些女教师只得带着年幼的孩子和老人一个星期都住在学校。女教师的天然女性气质本应是她们的本性优势,乡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更加需要她们的母性关怀,但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让教师关心学生的同时,更加需要关注教师的生存困境。
社会文化要尝试消解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制定需要更多地站在女性的立场,从生存论的角度关注乡村女性教师的现实困境,为其提供更多的人本关怀与支持。
3.改善考核评价方式,让其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乡村小规模学校中对教师的考核相对宽松,但是在乡镇中心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依赖量化的考核方式,过于刚性的评价标准缺乏柔性的关怀,使得这些年轻人难以在学校生活中获得归属感与安全感。
乡村学校中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增多亦是乡村学校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难题。于是有学校将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变成对教师考核的硬性指标,给教师造成极大的工作压力。如一位教师所言:“我用真心去矫正一个两个问题学生可以,让我去矫正一二十个,而且要在短时间内看到他们成绩上的改变,任我是神仙也做不到啊。”缺乏人文关怀的学校制度,再加上深处乡村的孤独,影响着新生代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因此,学校的教师评价制度需要从刚性的、量化的考核方式中走出,用柔性的、充满温情的文化关怀帮助他们在乡村教学生活中获得如“在家”般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4.引领形成专业自我,促其专业成长
教师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自主发展。专业自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之源,不仅促使其对自身当下专业发展状态进行省察、对未来专业成长进行规划,更是其对自身专业成长瓶颈的突破与付诸行动的内源性基础。
新生代乡村教师的招录渠道多元、职前教育背景复杂,知识结构的匮乏使得他们在新手期的专业身份适应困难。他们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的摸索与试探,而针对乡村教师的职后培训资源相对匮乏,且以教学知识、教学技能提升作为重点的教师培训收效甚微。国外有学者通过大规模样本调查发现教师通过培训所获得的知识若没有再次干预37天内就会消失,且通过暑期培训获得的知识流失更快。因此,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专业引领更应转向其专业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阅读、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行动研究等等皆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途径和方式,对新生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不仅需要外部的培训干预,更需要转向其阅读、反思、教育叙事撰写、教学行动研究意识等的培养,从单纯的外部激励转而关注其成长的内在向度,从而促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
【作者:付维维,单位:安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生存论视阈下全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1-ZZJH-014】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