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策”2023①丨司国斌: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
编者按
2023河南两会召开在即,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动学界参政,邀请专家共同谋划河南发展策略。参与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结合河南发展实际,本着研究精神,带着问题意识,从乡村振兴、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角度,贡献经济治理智慧,为中原更出彩增智献策。
大河网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敬请关注!今天推出第一篇《豫“策”2023①丨司国斌: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23—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产业要振兴,产业融合是核心。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河南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不少成功经验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产业之间融合程度较低、产业融合存在政策体制障碍等。对此必须立足河南资源优势、探索多种融合模式,强化经营理念、培育融合主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河南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不少成功经验,促进了河南现代农业发展。
1.带动农民增收
近年来,河南各地农村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拓宽范围,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河南省统计局《202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3元,增长8.8%。全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073元,增长15.3%。
2.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河南各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进“三链同构”,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企业升级、延链增值、绿色发展、质量标准、品牌培育行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344家,营业收入达1.21万亿元。近几年,漯河粮食产业围绕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创新发展提升价值链、融合发展打造供应链,已构筑了产业间协调配套、要素间深度耦合的“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发展模式。
3.催生农村新业态
河南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空间重构,推动农村新业态快速发展。近几年河南涌现的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引人注目。如西平县建设的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使高标准粮田建设越来越好,商水县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在千百里外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位于郑州市中牟县的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里,一株棵茄子棵上能够结出辣椒、番茄和茄子三种果实,一株三果,中国独有。
4.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河南农村在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农业生产,减少农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资本进入农业、农村,促进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通过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存乡村传统文化,美化农村生活环境,从而推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22年8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849万户,全省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过8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3%,全省创建“四美乡村”9200个、“美丽小镇”500个、“五美庭院”183万个。
(二)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产业之间融合程度较低。表现为:第一,各产业之间协作不完善。农业各产业之间融合链条较短,融合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大,资源利用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种类单一。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采取粗放型发展方式。第二,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主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实现利益联结,股份制等较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例较低。订单农业缺乏可靠的保障,违约率较高,原料采购随意性大,容易损害农民利益。有些农业企业参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和农户之间是竞争关系,缺乏对农户的辐射带动力。第三,休闲农业等发展潜力挖掘不够。近年来,河南依托各地人文景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但在项目建设上随意性强,存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特色不明显,农业品牌知名度不够高。
2.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第一,土地制约。按照自然资源部相关规定,农村休闲观光娱乐场所等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这就使得项目投入成本太高,农产品仓储用地也无法得到满足,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政策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也影响着产业融合。随着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使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会丧失经营权,得不到国家的补偿金,所以农户转让的土地经营权期限较短,影响了土地经营实体对土地的长期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三产融合的进程。第二,科技制约。河南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科技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服务平台,跟不上时代步伐,不能推动经济发展。一些农业科研人员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由于缺乏农业实践经验,主观能动性不强,研究某项科技成果时不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实际需要,研究成果往往脱离实际,不能较好地发挥价值。另一方面,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科研人员很难获得科研基金的支持,导致其研究时间过长、科研成果利用率低。第三,人才制约。现阶段,河南农村劳动力严重老龄化,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不能适应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要求,农村产业融合缺乏人才支撑,尤其是乡村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农村电子商务等人才严重短缺。
3.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第一,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作为农村领头人的新型经营主体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从河南目前的情况看,多数经营主体还没有做强做大,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起不到带动作用。一些领头人还不能因地制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二,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结构单一,管理水平不高。不少农业合作社“有名无实”,只是挂牌经营,参与融合能力差。不少龙头企业只是长期租种农户耕地,与农户没有经济联系,仅仅向农户支付租金,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能量不足。第三,部分经营主体缺乏创新能力。一些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如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千篇一律,体现不出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个性特征,还需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掘乡村气息,合理规划,树立品牌。
4.产业融合存在政策体制障碍。第一,管理理念跟不上发展要求。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涉及多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国土、环保、消防等部门没有充分考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本部门的管理责任,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遇到许多难题,面临许多难以逾越的门槛。第二,缺乏统筹规划和安排。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面临问题各异,缺乏总体规划和安排,融合发展难以统筹协调和有序推进。第三,部分政策生产导向过强。目前的支农政策集中在第一产业,较少考虑向产业融合方向延伸,主要在生产层面进行扶持,不重视市场需求引导。一些支持政策对生产加工环节比较重视,不重视流通、信息等服务环节。如农业基础设施等补助项目,要求不得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这就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5.相关基础设施薄弱。第一,水、路网不完善。目前河南还有一些位置偏僻的农村,农业水利设施不足,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路网不完善,道路运输规模较小,道路等级低。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内道路硬化率低,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状况也较差。第二,农村景区设施建设不完善。河南不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停车场、洗手间设施简陋,存在停车难、卫生间排队现象,卫生状况也有待提高。客房、餐厅等食宿条件不能令人满意,抑制了消费需求的释放。环保设施的缺乏加大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的污染压力。
二、推进河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立足河南资源优势,探索多种融合模式
1.优化种养结构,实现农业内部融合。树立大农业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探索种养业循环发展模式,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方面减少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业和无效低端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增加销路好、市场短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扩大家禽规模化养殖。同时,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引导畜禽粪便加工还田,鼓励发展生物肥料,综合利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实现农业内部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2.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针对河南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附加值不高的现状,必须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一是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促使农业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业一体化发展。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计划,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充分发挥河南的旅游业优势,实现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的融合,改变过去农业只卖农产品的单一做法。四是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实现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建设农产品产地直销店,并实现标准化、网络化。开拓产销直接对接渠道,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超市、城市社区对接。
3.开发农业多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针对河南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的弊端,有必要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一是积极发展有机结合型农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提升农业的多种价值。提高农业节庆活动的档次,开发多种节庆衍生产品。二是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设施,建设农村文化体验区,打造城乡消费亮点区。三是依托河南各地人文景观,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村镇,促进农村消费与旅游市场对接。推广农林废弃物气化技术,有序发展能源农业。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在河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模式三产融合度高,易于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产联动发展。
(二)破解要素瓶颈
1.加强农业农村建设用地保障。首先,针对河南耕地不足的现状,做好规划统筹和用地保障工作,优先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建设用地规模方面优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进行倾斜。其次,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按照“农地农用”和“保护耕地”的原则,适当提高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优先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用地需求。适当扩大农业生产设施用地范围,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从事非农建设,提高各类生产设施用地标准。再次,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形成稳定的土地流转关系,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建立土地流转纠纷仲裁体系,妥善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保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
2.加强人才保障。对于河南农村而言,乡村人才向非农领域流失现象严重,突出的表现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因此,加强乡村人才保障,是确保三产融合的重要一环。首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对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大培养引进力度,着力培养造就一支“三农”高素质队伍。其次,营造“双创”政策环境,创造条件让各类人才的活力迸发,鼓励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投身农村创业,积极参与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再次,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院地合作,充分利用高校教育培训资源和专家人才的智力优势,采取产教结合方式,抓好技术培训,河南高校可以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复合型人才实训基地,为学员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着力提升复合型人才的政策理论、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现代电子商务等综合业务水平。
3.加强科技保障。首先,鼓励科技人员提升创业能力。鼓励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科技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他们对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重点围绕种子种苗业、高效种养业、农副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生物农药等专业领域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其次,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和现场教学等方式,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富民产业培育和动物疫病防治具体方法措施等方面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稳定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再次,加强科技创新,围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旱作节水农业、特色果蔬生产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和集成示范,提升河南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三)强化经营理念,培育融合主体
1.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对于河南来说,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这种现状决定了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农业、大机械化作业,只有健全、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才能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观念新,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当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一是重点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从业者结构,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三产融合的重要主力军。二是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成长,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增强防范土地流转风险的能力,探索其合法经营权的保护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促进农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热情,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内生动力。
2.不同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各类经营主体都有许多自身优势和特点,应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一方面,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深入发展。市场化要聚焦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专业化聚焦发挥河南比较优势,集中于最擅长、最适合的产业、领域从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发独特的河南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规模化聚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资本、科技、管理、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的集中投入,促进生产规模经营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实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品牌,开拓市场,进行融资服务。农户等传统生产经营主体长期进行农业生产,熟悉农村情况,具有传统优势,要引导其与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合作,开展特色种植、文化传承,积极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且发展前景好的品牌产品。
3.健全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政策。新时代发展农村产业,不是简单移植城市二、三产业,而是立足本乡本土资源优势,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必须有相关的政策法规指导。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给予相关参与者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在财政政策、用地政策、基本建设政策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切实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落地生根。完善订单农业,严格监管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农户入股新型经营体,并参与其中,实现利益分享、风险共担。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农村交通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设施。推进河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完善农村交通设施,提高农村道路等级,增强农村道路互通水平。一方面,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危桥改造力度,开展路肩培护、路宅分家、路田分家等整治活动,提升河南农村交通运输基础支撑和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加快郑焦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一体化的郑焦客运公交网络。同时,构建农村交通骨干网架,向示范乡村倾斜。
2.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方面,统筹河南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建立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各级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分解落实建设任务,明确重点区域,确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整治,推进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另一方面,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使纯净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保障农村居民用水安全。第三,推进现代灌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主产区物联网普及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优先安排、积极支持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建设高标准农田。
3.建设农村二、三产业基础设施。一方面,建设农村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把绿色发展作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打造集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加工转化、营销平台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园区为载体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休闲农业集聚区周边环境治理,适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乡村停车场和交通导引牌。实施农村现代能源建设工程,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实施乡村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着力优化用电环境。配套建设游客服务设施、旅游饭店、土特产商店等,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作者:司国斌 孟笑扬 王明英 单位:焦作大学)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