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③:协同治理视角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11 07:51

  编者按

  2023年1月6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的《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郑州发布。《报告》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对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中的民生建设、人口问题、社会治理、乡村发展、社会保障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解读,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对策建议,是研究河南省情民情的重要平台。为放大智库声音,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大河网学术中原对报告摘要刊发,敬请关注。

  今日刊发《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③:协同治理视角下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研究》。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发展,以及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迫切任务,为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自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通知》以来,全国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其实际运营中的“行政化”、“非专业化”困境十分突出,并衍生诸多人才、资金、资源问题。基于对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现状的分析,以多元协同治理视角构建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发展模式,将封闭的政府管制通过“协同”重塑为更加有序的治理结构,利用多方主体的良性互动激发合作效益,寻找提高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水平与乡村治理能力的应对之策。

  2020年河南省民政厅发布河南省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相关通知,全省各乡镇街道步入初级探索时期,以试点探索的方式推进,广泛涉及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社会治理以及社会事务等领域。重点关注乡镇基层困难群众,开创“五社一心”的创新工作机制,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照料护理、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服务,提升困难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与信心。但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萌芽阶段特征。

  一、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边界模糊,深陷“行政化”困境

  目前,基层政府与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对话机制是在一种权利不对等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社工机构与驻站社工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节制,加之部分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性认知缺失,将社工视为行政助手、志愿者,以及招标文件中模糊性的行政工作指标,社工站在承担过多行政性事务的同时,挤压了政府对其建设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有限的资源供给下,社工站疲于完成指标要求以应对上级政府的结果验收,忽视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和专业性工作开展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经费不足,“造血”能力缺乏

  资金问题是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良性运行的物质基础与基本保障。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仍以政府为主导,依靠政府投入与项目购买资金,资金供给量不足且受各县域财政状况的制约。机构的“非营利性”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更决定了社工站无法依托营业收入的运营状况。此外,民众的公益捐赠意识仍较为薄弱,更是缺乏针对社工站的捐赠氛围,社会捐赠、企业资金支持占比小。总体上看,社工站运营呈现出筹资渠道单一,造血能力不足的特点,面临资金量缺乏以及资金的专项性、持续性难以保证的问题。

  (三)专业性与本土性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社工人才是全面推进乡镇社工站建设的基础保障。基于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工作机构的波动性、不稳定性,社会工作者晋升机制不够完善,晋升空间受限。且政府购买服务的间断性与非持续性更增强了社工人才在机构间的流动,社工从业者面临着薪资待遇低、晋升激励机制缺失、社会认知度不高的现状,个人的生存、发展与工作之间矛盾凸显。更基于政社间的单向依赖关系为社工带来的行政性工作,加剧了工作者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不等量的劳动付出与收获、专业价值难以施展的局面,挫伤了社工从业者的积极性,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现象持续出现。

  二、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疏通政社关系,打造多元治理体系

  疏通政社关系。在当前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中,政社关系疏通是协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做好横向、纵向的方案设计,明确层级边界,强调主责主业,鼓励政府与民政部门做到“强监督、弱管理”,将部分职能、资源逐步移交社会组织,放开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专业服务的弹性空间。另一方面要规范服务内容,制定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专业服务、协助事项清单和负面工作清单,明确行政性工作和专业性工作的职责边界,设置有节奏、有步骤、符合实际的工作指标,避免政府部门对社工的滥用、错用。

  构建多元治理体系,转变“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引入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共同参与的公共服务网络。一是要培育本土志愿者队伍等诸多服务力量,建立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机制、“社工+志愿者”协同机制,激发社区建设的内生性力量;二是要建立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鼓励搭建社工站与统战部、妇联、团委、残联各职能部门之间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平台,建设“需求-资源库”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整合,助力资金渠道的“开源”探索,共同分担购买服务资金,整合公益力量,打造主干多支的资金支持网络。

  (二)完善监督与督导体系,提升社工站协同治理质量

  细化服务项目评估机制。制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评审评估细则,同时注重前期甄别筛选与后期成果的验收,弥补当前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评审和评估机制中的漏洞。

  建立和完善具有专业性的督导机制与督导队伍。构建“外部督导+内部督导”的双重支持模式。一是在社会工作指导中心设立督导岗位,增强机构内的督导人才孵化,二是通过购买督导服务对所在基层县域进行个别督导和集体督导,提供“外部”支持。以二者相结合的理想模式打造形式多样化、灵活性、专业化的督导体系,并建立督导学习和反馈机制,通过社工与督导的互动实现良性循环。

  (三)加强宣传与职业建设,打造良好环境

  社工人才是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核心力量,在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基层政府增设社工招聘岗位,制定合理的薪酬保障机制与职级薪酬体系,完善职业晋升渠道、社工表彰奖励与激励保障制度,增强职业吸引力。依托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互联网”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从业者备案和招聘录用信息平台,便于社工站招录工作的开展。同时,注重行政人员的业务培训,明确政社合作关系以及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认知,改变其治理理念。发挥大众传媒平台的宣传性,面向群众进行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概念的“扫盲式”普及,增强社会工作者的制度信任与社会认同感,打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人才培养具有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关键作用。因此,要着重发挥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人才孵化功能,通过“先上岗再培训”实现“人群细分、需求精准”的专业培训目标。也可将乡镇社工、民生协理员、基层民政干部纳入培训范畴,打造具备“本土化、在地化、专业化”特征的社工人才队伍。


  结语

  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是一个探索推进、吸收进步的循序渐进过程,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健全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中的发展路径、财政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在坚持主责主业强化兜底设计的理性选择的同时,结合实际开展落实治理有效的农村社会工作。在建设探索中可依循“先有后好”的发展逻辑,打造“三社联动”、“五社联动”的运行机制进行组织结构、人才培育、资金路径的优化,以倒逼地方政府从统揽式管理向专业化、技术化、高效化的“技术性治理”转变的发展之路,扩大乡镇社工站的辐射范围和附加效果。

  当前,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模式探索与经验总结复杂多元,其根本在于依据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结合乡镇地区的特征与实际现状选择最适应乡镇场域的建设方案,应对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道路中的“变”与“不变”,由此才能实现社工站建设与发展效果的最大化,真正补齐农村民政事业短板,化解“三农”问题。

  (内容提供: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课题组, 作者:殷玉如 杨思靓,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