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新媒体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是炎黄子孙的心灵故土。黄河流域见证了多少朝代的繁荣与衰败,多少浪漫或诡谲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多少文化和文明在此诞生。当今社会,我们要在融合文化基因于集体记忆中建构特有的黄河符号,在融合家国书写与生命认识中讲好黄河故事,在民族品格与时代景观中传承黄河文化。
当下新媒体快速发展,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5G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效性强,表达内容形式多元。沿黄九省区应抓好时代良机,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发展,高唱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一、从景观资源入手,采用全新呈现方式
观察当下对于黄河文化的宣传,大部分地区采取的是开发黄河文化资源、打造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文旅融合的方式。在利用黄河流域景观资源进行文化宣传中,郑国渠景区、壶口瀑布景区、兰州黄河楼、郑州黄河文化遗址公园是众多景观中较为典型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事例。拓展多渠道,重点打造开发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精品路线,促进黄河沿线经济发展,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现代转化变现。
兰州黄河楼景区多次聘请国内知名表演团开展文艺演出,打造黄河IP的文艺节目,设置“云上兰州”观光展览,进行黄河文化宣传,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吸引了线上与线下的众多关注。这种宣传方式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博得了兰州市民的好感。市民们通过拍摄视频、照片等方式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线上平台进行宣传,使黄河楼成为网红打卡点。在时代和疫情的考验下,由传统线下宣传转变至线上宣传的全新方式是目前利用景观资源进行黄河文化宣传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新建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巧妙地结合了黄河故事和黄河风光,线上线下同时并进,通过挖掘河南以及黄河流域自身深厚的历史故事而延伸出来各种各样的表演,经过多家网络主流媒体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沉浸式体验”视频发布,将黄河、麦子、土地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讲好黄河故事的同时传播黄河人文精神,如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表演让受众了解到河南人为何见面就问“吃了吗”这一习惯,让观众与黄河历史文化进行面对面的灵魂对话,感受深沉厚重但温柔的“母亲河”黄河故事。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将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呈现起来,为用户提供点播式服务,满足用户需求。针对黄河流域中特色民俗、文物故事,使用出彩的创意、全新的包装、丰富的场景、时尚的表达,让沉甸甸的黄河非遗文化,以轻松快乐,体验感、参与度高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从文艺作品入手,打造IP专属创作风格
从古至今,以黄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多,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刘禹锡的《浪淘沙》、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国现代作家魏巍的《黄河行》、陈梦家的《黄河谣》、郭小川的《我们歌唱黄河》……黄河文化说不完、道不尽、蕴藏丰富。黄河孕育了许多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时至今日,历久弥新。
一提到黄河有关的电影,我们也能想到很多,例如《怒吼吧!黄河》《黄河大合唱》《黄河飞渡》等。这些以黄河文化为背景元素的中国电影作品,成为一种集体记忆融合在整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1978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李凖的《大河奔流》拍摄的电影,成为国庆30周年献礼作品。这部电影以全景式的笔触展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几十年的沧桑变化以及黄河儿女的风貌。黄河文化,不仅仅是普通的中华文化的表述及分支,黄河也不止是一条我们常识中的河流,它更多地凝聚了国家情怀和民族情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格。
此外,还有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交响乐《黄河回响》、交响诗《黄河万古流》、舞蹈史诗《黄河》、民族音乐会《黄河从草原走过》、话剧《天下第一桥》、音乐剧《花儿·少年》,这些作品以新颖的方式讲述了黄河故事,展现了黄河文化背后蕴藏的精神财富。
从近些年宣传黄河文化的文艺作品中可以发现,它们一改之前过于高冷,追求典雅的创作风格,转变为如今生动活泼,亲近大众的创作风格。例如《脱贫攻坚:黄河大合唱》这部以黄河流域脱贫攻坚的故事为主题的纪录片,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感知,真切地体验,聚焦沿黄地区脱贫故事,讲述黄河儿女身上的平凡故事,传递黄河文明与黄河文化的同时也传递人生哲理及人间感动。
传承黄河文明,应当采用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传承古老智慧、保留黄河文化主要内涵的同时,缩短人民群众与黄河文明之间的距离,让黄河文明走下“神坛”,重新激发出黄河文明的生命力、烟火气,创造更多有关黄河文明的优秀电影、文学、戏曲等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三、依托全媒体传播平台,创新黄河文化传播方式
新媒体的“新”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形式背后的新时代传播方式变化的内涵。从录播到直播,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主动寻找到个性化推荐,在新时代群众看起来更加追求快、新,希望达到一种以前的媒体做不到的“懂我”。创新黄河文化体验新模式,给广大人民群众以切身体验,增强参与感受。运用现代科技VR,将黄河文化画面化,受众融入其中,感受黄河的恢弘气势和沿线风光。制作VR游戏,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慢慢地一步一步了解黄河文化,加深黄河印象。透过VR全景,透视自古至今黄河流域文化、黄河流经九省区自然风光及河川大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剪影、几代文明时代变迁。
当然还可以通过电视节目互动方式,了解和认识我们的黄河文化。例如:由河南电视台策划的黄河文化月活动,用“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创作手法,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向观众推介黄河文化,异彩纷呈、亮点多多,呈现出不同凡响、令人惊艳的艺术效果,这既让大家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魅力,也体验了现代科技的“懂我”。良好的互动体验、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高效快速的传播渠道、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创意张力,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接收载体。
河南电视台的《唐宫夜宴》系列与“奇妙游”系列,在传播黄河文化中也发挥着重大积极的作用,真正使黄河传统文化“活”“火”起来。河南卫视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依托深厚的历史底蕴,让本该陈列在博物馆与教科书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来到了人们的眼前,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路,紧紧抓住了大众的眼球,让人们眼前一亮,而且宣扬了黄河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近两年,各大卫视也纷纷将文化传播创新作为重点来抓,进一步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看点的优秀电视作品,
此外,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开拓全新的宣传渠道和思路。加强抖音、快手、今日头条、bilibili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创设相关话题,设立相关奖项,组织相关创作比赛,如“我记忆中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在我身边”等,提高用户参与传播的积极性与创新力。用户在留言区及时回复,参与各种讨论,这既是双向传播互动的体现,同时也增强了黄河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对作品进行细致打磨,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走进大众内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出更加精彩的“黄河故事”。
除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媒体的优势,对于黄河文化的研究和挖掘的工作依旧不能停止,要不断推动黄河文化同当前时代精神相契合,与社会价值相符合。只有精准掌握黄河文化的现代言说方式,才能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更好地将黄河文化内涵传递给社会大众,不断拓宽黄河文化的影响范围,更好地宣传黄河文化。
传播黄河文化,实现社会价值,要做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促进黄河文化传播手段的转化,建立黄河文化的传播体系。在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下,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工作者承担着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责任,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针对受众不同文化需求精准传播,利用多元丰富手段提升传播效果,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冯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安、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委托项目《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研究》(2022DWT039)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