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山:华夏文明视域下对中原古都城“申遗”的认知与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11 15:31

  世界遗产是连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平台,也是展示各国各地形象的舞台。申报世界遗产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标准要求高。综合分析国内外众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可以得出如下的申遗经验或结论:新颖明确的申遗理念是灵魂,独一无二的价值叙述是核心,对标国际的全球比较视野是基本前提,科学可行的申遗路径是根本保证。

  世界遗产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连接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平台,也是展示各国文化形象的舞台。截至2022年6月,《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各类世界遗产总数已达1154项,其中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897项、自然遗产218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9项;中国拥有世界遗产共56项,其中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38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它们虽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遗产的窗子,将人类创造的各类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大自然运动所留下的各类杰作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个国家的世界遗产的数量、结构与特色,是这个国家的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整体反映。从整个世界遗产的体系来看,分布在非洲、阿拉伯国家、亚洲和太平洋、欧洲和北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154项世界遗产(见图1),作为全球文化和自然遗产精华的代表,已大致呈现出全球文化与自然的概貌。尤其是数字遗产技术的推广普及与应用,极大地方便了世人了解世界遗产,这也可能是世人钟情于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图1 全球世界遗产分布图

  中华文明是世界性文明。文明的主体、客体都具有本土性、原创性。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历经近万年的漫长过程,一直未曾中断。自有文字以来,华夏文化就得到了较好的文献记录。文献典籍与历史考古之间相得益彰,都得到较好的印证和弥合。文献学为考古发现的遗址遗迹遗物的研究提供参考,为解读诠释考古发现提供资料;考古学对于阐发、解释文献学,发挥了印证、补充与矫正作用。

  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①]。但就现有的数量而言,并不能说明已与东方文明大国的地位相称。须知,我国的国土面积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接近,若从东西方这两大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的视角来看,我国的世界遗产总量应与欧洲的总量[②]相当或接近,这才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当然,世界遗产有着它自己的一整套申报标准和评价体系,而且是公开的、相对公平的。若这一整套申报标准和评价体系能够持续下去,我国将会有更多的世界遗产不断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要积极拥抱这个大好局面并长期坚持下去,更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遗产项目申遗的学术、科研、申报、管理、保护与利用等各项工作,发挥遗产项目申遗在文化领域的引领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创造一方文化。我国的地形地势从“世界屋脊”呈阶梯状逐步过渡到平原浅滩,地貌形态无所不包。加上受地球纵、横、斜等方向内营力的作用,地形地貌甚是奇特。曾有人说,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山水植被的景观造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不存在的。所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方面面大都可以在我国找到它的典型类型和序列。中国能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大国,是中华大地构造的复杂多样性造就的。我们决不能辜负大自然在中国的神奇造化,要让更多的世人领略中国的奇山异水、完整完美的景观造型。与自然遗产相比,文化遗产是人的创造,或者说是通过“天人合一”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创造。我国劳动人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依托大自然赋予的禀赋条件,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明创造,成就了无数的劳动产品、生产工具、手工艺品、建筑等,几乎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道具、空间、山水、动植物等资源要素,都进行了人为干预改造和创造,构成完整的物质非物质文化创造体系,为申报文化遗产提供不竭资源。

  我国的文化遗产类型非常完整。先民从“天人合一”的理念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大地为承载,以技艺为手段,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寻找生存、发展、生发、通天翱翔之道,建立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存之道和物质、思维、方法论系统。所以,中国文化是以本土原创为主的,与此同时,也间有文化输入与输出。历史上“万国来朝”和“游走江湖”都是常态,说明中国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如佛教信仰模式进入我国以后,很快就与我国文化相适应相融合,并不断发扬光大,而佛教的生发地却逐渐式微。

  把握我国的文化遗产一定要选准视角、层次与高度,把文化遗产项目放在中华文明乃至全球文明的逻辑框架中去认知和比较。一般而言,最好是全局的、整体的和顶层的高度,因为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局部服从整体、又彰显或呈现整体。所以文化遗产主体一定要将宏观整体与局部结构,甚至也要把它们相关联的中观层面呈现出来,这就需要有整体意识和系统思维。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保持了高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这是其他文明所不可比拟的。

  世界遗产的宗旨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天下大同”观是一致的。世界遗产的宗旨就是要把各国的遗产全球化,形成人类共同遗产观念,以达共享和共荣。“我有好爵,吾与尔糜之。”[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④]可以说,追求大同与共享更是华夏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基本理念。随着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在全球遗产体系份额的不断扩大,着眼未来,我国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其引领和影响世界遗产的运作将是大势所趋。21世纪是文化创意、科技创意大繁荣的世纪,我国的文旅事业借助世界遗产项目将逐步走向世界深处,同时也将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繁荣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整体性,历史上未曾中断,总是以活态的方式赓续着。考古大区中就有中原、西北、西南、华中、华南、东南、东北等多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区域。进入文字记载历史以来,以朝代更迭、国都迁徙为标志的南北关系、东西关系交替出现,华夏文明的多元化、一体化均得到强化。那么,支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力量和要素在哪里?是散布于中国大地上的历朝历代的郡国、行省、郡县等所在的地域文化,它们都是闪耀中华文明光芒的一颗颗璀璨明珠。

  我国的地域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积淀慢慢化合整合而成的,当然各地域文化仍处于化合整合过程之中。地域文化各有各的特色,有的以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令人折服,如中原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关陇文化等;有的以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为人称道,如东北文化、河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云贵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有的以中西文化交汇融合为世人瞩目,如港澳文化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都有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背景下的自己的文化区域定位与贡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定要有地域文化的理念,每一地域文化都希望也有可能在世界文化遗产舞台上发声和展演的机会。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看,中华文明活动的地域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中原根底”这个情结始终未变,不论国都如何变化,“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潜在意识始终存在。也就是说,我国大量的文化遗产大都具有显著的中原文化底色,与中原文化存在或源或流、或显或潜、或明或暗的关系。

  中原文明是一个地域文化概念,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渊薮之一。中原文明因博大精深而令人刮目,受世人景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是中原文化的特质,是其他区域文化所不具备的。文化之根在中原,叶落归根,最终还是要回归中原。这一点已被历史的周期循环律所证实。

  文化发育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客观现实,要求在文化认定和文化管理上要有所不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既要反映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反映华夏文明的统一性和关联性。目前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图尚未能精准地反映中华文明的遗产密度。中原文化区域故都古城密布,而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原大地上还是“0”(见图2),众多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原故都古城[⑤]竟与世界文化遗产无缘,这种客观现实显然是不合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标志性、解释性的文化标识,它的存在及其方式要与全球地域文化(或文化区域)的客观实际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

  站在全球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看,特别是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故都古城、遗址遗迹等对比,中华大地上需要认定多少个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原大地上又应该有多少个此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2 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

  中原文明是可以纵向划分、横向细分的。以故都古城为例,燧皇故都商丘,伏羲神农故都淮阳,黄帝之都新郑,颛顼之都濮阳,帝喾之都商丘,夏商之都郑州,殷商旧都安阳,夏商两周都城洛阳,汉魏都城洛阳,汉末都城许昌,三国魏晋都城洛阳,东魏北齐都城安阳,隋唐都城洛阳,五代北宋都城开封,等等。春秋战国、五胡乱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等诸侯林立,群雄并起,中原文化区域内的一些故都古城长期扮演着华夏历史进程的重要角色,一步步积淀为深厚的文化遗产,打磨出独特的文化品格,产生了巨大的文化辐射张力及其影响力,其中的商丘古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商丘古城自燧皇、帝喾、早商先商初商等长期为都,两周为宋国都,之后为重要封国或郡治或州府治,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从全球世界文化遗产区域分布的视角考量,中原文化区域内现存的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⑥]都具备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和资格。更不用说中原文化区域内还有众多的千年古县古镇古村,这些都可以与国际上的古镇古村相媲美,具备申遗条件的为数不少。商丘古城作为一个彰显中原文明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应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者:陈道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商丘古城“申遗”研究》(项目编号:2015-JCZD-012)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 广义上讲,世界遗产项目不仅包括《世界遗产公约》中的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同时还包括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遗产、灌溉遗产等。

  [②] 截至2022年6月,欧洲共有501项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448项、自然遗产4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9项。

  [③] 见《周易》。

  [④] 见《礼记》。

  [⑤] 中国十大古都中,中原文化区域拥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四大古都,占了四成;在14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中原文化区域就拥有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郑州、浚县、濮阳等8个。

  [⑥] 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郑州、浚县、濮阳。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