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丨席爽:完善就业促进机制 推动新就业形态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12 18:2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为主要目标。数字社会发展背景下,新技术依然是扩大就业边界的优选,新产业新业态已成为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就业岗位来源,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不断发力,推动就业数量增长、就业规模扩大,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做出贡献。在灵活就业、新职业或新业态群体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我们不难察觉新业态驱动下的就业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亟须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发挥新业态优势,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破解阻碍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社会问题,实现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

拓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空间。一是要继续拓宽就业渠道,坚持以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吸纳劳动人口,促进更加充分就业。以数字化为载体,促进实体经济和平台经济相融合,激发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催生具有社会竞争力的服务型、知识型和技术型岗位。二是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为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小型、微型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型企业抓住机遇转型升级,引进新业态,增设新岗位,招募和引进专业性技术人才。三是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全方位就业支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增设线上就业信息平台,为灵活就业和新业态求职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信息互通,资源协同共享,共同搭建校园就业信息平台,促进精准对接新业态人才需求。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注重线上培训平台的应用,搭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就业公共服务在政策传达、市场调控、就业指引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新业态就业质量。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新产业新业态,2021年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职业岗位就业的人数大约为8400万人,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了2亿人左右,规模逐渐扩大,形式更加多元,对劳动权益保障的要求更高。去年7月份出台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提出多项制度优化和工作生活保障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要深刻领会指导性政策要义,完善新就业形态体制机制,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要落实多项提升新业态劳动者权益的举措。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新科技产业,催生了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技术人员等新职业,这些新业态从业人员作为城市“人才争夺战”的重要资源,其各方面需求应该被关注到,要推动相关领域各项支持政策实施,诸如子女教育、医疗、落户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领域,以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提升国家和城市竞争力。二是多渠道给予广大灵活就业群体和新业态劳动者充足的社会关怀。鼓励各地成立新业态基层工会,帮助解决新业态从业者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公平就业、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组织建设、民主参与和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依照地方实情出台地方政策文件,明确新业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和用工合作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司法机关可逐步探索复杂用工环境下能够对劳动者进行分层、分类保护的劳动立法,以构建更精准、保障更广泛的用工制度。四是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优化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方式,提升劳动者保障水平;开放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户籍限制,确保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参保权利;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完善劳动者诉求表达机制,充分保障新业态就业者的权益。

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营造良好就业环境。一是优化平台从业者工作环境。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随之而来的劳动争议也日益增多。要补齐新就业形态制度短板,完善平台从业者劳动支付报酬和休息制度,持续优化订单分配机制,降低平台从业者工作强度。二是依规依法约束企业行为,严格制定行业准入规范。加快建立新职业技能认定评定标准,对新职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建立防范和应对机制,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积极向上、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让新业态从业者感受到行业“安全感”。三是增强新业态就业社会认同感,提升新业态从业者职业认同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已纳入不少新职业,随着官方对新职业社会价值和合理性的认可不断增强,人们对其认同度也逐渐提升。要开展广泛宣传引导,逐步改善传统观念中对新业态劳动者“不务正业”的刻板印象,提升职业成就感,调动新业态从业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作者:席爽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