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娜: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13 15:25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做有理想的新时代好青年,砥砺民族复兴的思想自觉。理想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理想是火炬,点燃进取之心。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深刻指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并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最敢于有梦、最勇于追梦,也最应该拥有正确、远大的理想。广大青年要自觉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生境界,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奉献,让青春在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中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做敢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挺起民族复兴的坚实脊梁。敢于担当、勇当先锋是中国青年的鲜明特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锐意改革、拼搏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着优越的发展环境、广阔的成长空间以及平视世界的充分自信,必然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面对实现强国伟业的使命任务,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必须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挺起能担当、善担当的坚实脊梁,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青春的赛道上书写担当作为新篇章。

  做能吃苦的新时代好青年,锤炼民族复兴的坚毅品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筚路蓝缕,斩棘前行。回望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一幕幕“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苦难辉煌浮现眼前:从井冈山上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路上的“啃树皮、嚼草根”;从延安时期的“住窑洞、开荒山”,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把炒面一把雪”;从大庆油田建设中的“人肉水泥搅拌机”,到红旗渠开凿中的“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无论面对多么匮乏的物质条件、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多么严峻的斗争形势,英雄先辈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对待困境,以吃苦精神克服困难,谱写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再出发”的壮丽凯歌。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能吃苦、不怕苦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材的必由之路与精神财富。在新征程上,只要广大青年在内心深处把困难当财富、把吃苦当收获,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一定能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以刚健自强的精神意志不断开辟伟大事业新天地。

  做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是青年最鲜明的标识。没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奋斗精神展现在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身上,彰显于不舍昼夜的建设者身上,也必将激扬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青年身上。广大青年要以踔厉奋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自觉摒弃松劲歇脚的“躺平”心态、疲劳厌战的“摆烂”情绪、敷衍塞责的“划水”行为。要争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开拓者,在奋斗中敢想敢为、善作善成,“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要争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者,在奋斗中脚踏实地、笃行不怠,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要争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者,在奋斗中初心不改、意志坚定,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凡人不凡”的青春诗篇。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广大青年同心同德、奋勇前行,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必定能够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创造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作者:聂娜,单位:中共焦作市委党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全省地方党校(行政学院)和“三学院三基地”决策咨询课题:传承弘扬“特别能战斗、特别敢创新、特别重落实”焦作精神的对策建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JCZX062】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