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东 付欣怡 陈磊: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中原文旅发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指出,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传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河南省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高校支撑中原文旅研究,大力发展相关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中原文化旅游繁荣。为畅通“政府-企业-高校”三大主体共促中原文旅发展,本文以全新视角探索中原文旅的协同共建之道。
一、中原文旅发展中参与开发的三重逻辑
在全新政策背景与河南省丰富的资源共振下,实现中原文化加速发展,需要引入三螺旋的全新理论视角。
第一,良好的政策为中原文旅繁荣提供发展环境。目前,“国-省-市”各级单位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政策文本,为中原文旅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国家层面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站在民族复兴的角度部署文化发展,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部署,激发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其次,省域层面上,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楼阳生同志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纳入全省“十大战略”。河南省将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列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制定《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最后,各地市也颁布一系列政策,如郑州市以隋唐大运河为特色,建设中原文化高地;许昌市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各层级已经形成有效政策链条,引导中原文化发展。
第二,文化滋养特色发展,市场主体赋能振兴。首先,中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中原文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渐往外延伸。从新石器时期早期开始,以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城市为锚定,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原文化,主要包括:河洛文化、神龙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等等。截至2021年,已探明的旅游资源单体就有39802个。其次,中原文旅发展如火如荼。举办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深度开展“红火计划”,有效推动中原文旅振兴。形成一系列文旅新业态,持续打造“黄河之礼”文创品牌和数字化文创IP。打造一系列旅游新地标,仅2022年,全省就已谋划138个省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4223.36亿元。然而,中原文旅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方面是空间欠耦合,中原文化存在一定的交叠特征,然而文旅协调发展程度整体偏低,耦合协调指数呈现出“梭子形”的欠耦合特征;另一方面是主体协作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主体“动起来”,资源才会“活起来”,文旅才会“好起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三螺旋理论能够提供一些镜鉴。
第三,为畅顺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识别其中问题,提出建设路径,需引入新的理论视角。恩格斯提出的“历史合力论”说明了社会历史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无数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在文化旅游领域,这种不同主体意志的交互作用能够被三螺旋理论阐释。这一模型最早由Henry Etzkowitz于1995年提出;其后,Loet Leydesdorff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即:三螺旋模型由“高校-产业-政府”三大部门构成,分别负责知识创造、财富生产与政策协调等不同的职能,在不同的部门间,“人才-信息-产品”形成良性循环。这一理论能够为中原文旅的主体识别、主体间协作与良性互动提供一定的指引。
二、中原文旅发展中耦合过程的三元主体
在中原文旅发展进程之中,对“高校-企业-政府”的三元主体识别能够为不同主体的职责划定、活动交互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第一,政府主体主要包括国省市各级政策制定主体。在中原文旅发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为学校和产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环境营造,为中原文旅产业“唱戏搭台”。“国-省-市”的不同主体的不同方位,使得颁布的政策具有不同的颗粒度。河南省提出了“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轴带、以文化创意城市为节点、以人文旅居乡村为腹地、以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支撑、以线上空间为延展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部署‘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布局思路,为中原文旅的发展提供了行动遵循,在这一框架下,高校、企业能够开展合理的知识生产与产品生产活动,推动中原文旅的质量提升。
第二,高校主体主要包括大学或其他一些知识创造部门。中原文旅发展,科学思维是先导。中原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然而其中部分以文本或观念的形态存在,需要知识创造部门进行传承、吸收与改造。对中原文旅发展而言,这些知识创造部门既包括域内高校,也包括域外高校,还包括研究院与研究中心等域内其他知识创造部门。这些知识创造部门存在“升华-吸收-创造”的丰富职能:既需要将本地的发展经验晶化为理论,也需要充分吸收相关的理论成果与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还需要努力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方案。
第三,企业主体主要包括高科技创业公司与大企业集团。与知识创造部门不同,企业主体是文旅产品的生产者,是文化知识、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对于中原文旅发展而言,主要包括各大相关企业。其中既包括具有基础性作用的第一、第二产业,也包括更具有活力的第三产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如果不同的中原文旅企业主体如果仅仅注重自己的单体竞争力,就容易囿于路径依赖与重复建设。因此需要联通知识创造主体与其他产品生产主体,实现共创,打通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交付产品向交付价值提升。这三大主体各不相同,又互为一体,共同推进中原文旅高质量发展。
三、中原文旅发展中畅通循环的三维提升
通过三螺旋理论的透视,能够发现中原文旅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的具体职责与全环节中所处的地位。这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呈现为“人才-信息-产品”的流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审视与路径重构。
第一,畅通中原文旅人才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原文旅英才,既要有中原学者与文化旅游领军人才,也要有文旅创作人才与考古旅游人才等文化旅游具体领域的人才。这有赖于政策制定部门做好人才遴选、评价与激励;也有赖于知识创造机构的具体培育;更有赖于人才在产品生产机构的实践育成。实现人才跨部门流动、多层级升维,有利于保障中原文旅“后继有人”的大计,推动中原文旅一代接着一代干。
第二,打通中原文旅信息循环。信息的循环不仅仅存在于单一部门之内,更多地需要依靠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门需要明确公布机构职能信息,有效阐释合法性信息,整合科学规范信息。这一方面河南省已经有了较好的尝试,通过建设资源大数据库,绘制“读懂中国”文化图谱,有效地整合各项信息,为不同部门提供了较好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知识创造部门与产品生产部门需要承担起不同信息职能。例如知识创造主体需要引入不同的理论视角与区域实践经验,并适时转化为政策建议;而产品生产部门需要收集本部门的各项信息,借鉴知识创造部门提供的经验,并提供更具有临场感的信息。由此缩短“主体-信息”的距离,实现不同主体的双向奔赴。
第三,实现中原文旅产品循环。知识与资源需要物化为产品,才能实现良好的交付价值。《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对中原文旅产品做出了“个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总要求。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不同产品价值的充分实现,既包括乡村特色美食产品、中式生活器物和文创产品、沉浸式旅游演艺产品、仿真考古体验旅游产品、数字文化旅游产品等有形产品,也包括其他无形产品。对于政策制定部门与知识创造部门而言,需要成为高质量文旅产品的“共创者”。对于实际生产文旅产品的主体而言,更需要推动中原文化从观念与文本形态的存在转向人们实际享用的产品,不断生产具有中华情怀、中国风格、中原特色的中原文旅产品。
【作者:向立东,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付欣怡,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陈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跨媒介视域下黄河文化传播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10475044);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文旅文创战略下中原文化的创新表达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BXW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