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⑩:推进我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18 09:55

  编者按

  2023年1月6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持编撰的《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郑州发布。《报告》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主题,设置了总报告、发展篇、治理篇、调查篇、专题篇,对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中的民生建设、人口问题、社会治理、乡村发展、社会保障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解读,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对策建议,是研究河南省情民情的重要平台。为放大智库声音,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大河网学术中原对报告摘要刊发,敬请关注。

  今日刊发《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⑩:推进我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地级市的城市区域为中心,依靠多元治理主体,综合运用政治引领、制度建设、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科技支撑等方式完善治理体系,防范和化解市域范围内的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处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塑造稳定、有序、和谐、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通过探索具有河南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一、河南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相关要求,推动实践探索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整体进展顺利,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零创建搭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载体。2021年9月以来,河南省把“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的“三零创建”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各地区基于当地实际,以“三零创建”为抓手搭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载体,使市域成为社会风险的终结地,巩固全省安全稳定的“基本面”,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四治融合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质提效。2020年以来,河南省以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的“四治融合”为路径,按照国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相关部署要求,坚持高位推动、精准施策,精心设置试点建设,全省各地基于区域特色探索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最大限度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协助。

  重心下沉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全省各地坚持关口前移,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将权力、工作、资源下沉到基层,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

  二、发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治理优势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向基层的进一步延伸,在社会治理中兼具顶层设计和统筹兼顾的作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政策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功能和优化治理空间等优势。

  在治理方式方面,有助于实施源头治理,将社会风险化解在初始。实施源头治理有利于主动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压实主体责任,落实落细社会风险防治措施。市域可以根据风险的特点进行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采取动态化、机动化、常态化的风险治理,从而将社会风险防范和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治理功能方面,有助于统筹资源配置,广泛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市域社会治理有利于统筹政策法规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平台等多种资源,在省、市、县三个治理层级之间和同级别市域之间达成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动员起多元主体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力量,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深度,实现治理目标落地,避免治理失灵。

  在治理空间方面,有助于形成最优治理半径,构建基层治理网络。市域有利于构建横向倒边,纵向到底,且疏密适宜的基层治理网络,市域是进行社会矛盾风险排查、防范和化解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理层级。

  三、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市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到了中间枢纽的作用,通过强化统筹机制,整合市域治理的协同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市域在社会风险防范和化解中的优势,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效能。

  构建全周期社会风险治理框架。从事后处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需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通过加强社会风险的评估研判,开展社会风险动态排查,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冲突化解机制,完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打造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市域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市域社会治理强调从整体性视角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即在风险事件出现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都存在采取源头治理的关键节点。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必须重视事前的风险研判和风险评估、事发的风险控制、事中的风险管理和事后的风险防治效果评价,以提高基层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协同治理形成治理合力。协同治理有利于实现治理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提高治理效能,控制治理成本。市域社会治理同样离不开资源的有效调度与成本控制,因此必须重视提高政府的协同治理能力,争取实现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外部联动、治理力量的整合与分配、经济效益与人文关怀等要素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产出。加强市域社会治理,需要拓展更大范围内的联动和合作,避免社会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碎片化、无序化、失控化的情况。比如,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协同治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联合部署、风险共担、平安联创,凝聚治理合力,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促进智慧韧性城市健康发展。社会风险韧性治理是通过提高社会结构的自我修复能力,提升治理主体抵御风险的效能,增强社会系统的抗扰动能力,来维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提升市域治理韧性需要从智慧城市向“智慧+韧性”城市升级,注重“智慧”和“韧性”的融合推进,建设可自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智慧韧性城市。对关键的信息数据、重要的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做好备份工作,当主系统在灾害中受损无法正常运转时,备份系统可以随时启用,以弥补数字技术自身的脆弱性。智慧韧性城市建设为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完善了全智、全能、全时、全效的治理模式。

  四治融合助力维护社会稳定。在社会风险日趋深层次、动态化和复杂严峻的当下,需要通过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降低社会矛盾带来的冲击力,使整个社会大局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四治融合”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以自治为核心,激发社会稳定的内生动力,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设,持续提高居民自治的能力和水平。以法治为保障,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坚持法治精神,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完善依法治理。以德治为支撑,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道德底蕴,强化道德自律,增强社会的和谐因素,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的成效。以数治为依托,创新维护社会稳定的方式,不仅让数据跑起来,而且使之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工具和处置社会安全隐患的利器,实现市域社会治理向更高层级跃升。

  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矛盾的凸显,社会风险的频发,多元主体利益的分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多挑战。河南省近年来开展了具有本省特色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深化基层精细化管理,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在强化市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同时筑牢了平安河南建设的根基。当前仍需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内容提供:河南社会发展报告(2023)课题组,作者:李文姣,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是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平安河南建设研究(222400410518)”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