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乡村振兴丨张瑶:四个方面着手,以数字技术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工作,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
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在数字中国建设中,数字乡村是重要一环,数字技术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普及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新的契机。用数字技术助力乡村建设,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我们一起看一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张瑶的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数字乡村建设也是重要一环,数字技术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普及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给农村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整合资源,筑牢建设基石
数字基础设施是发挥数字技术作用的先决条件,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支撑。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指导,做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在设施升级方面,要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深化农村地区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联合移动、联通、电信网络运营商加快推进5G网络、千兆光网在农村地区的全区域覆盖、全领域覆盖、全场景覆盖,提供低延迟、高速度、高宽带的网络;持续推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及使用成本下降,推进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农村网络新格局;强化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娱内容、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应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方位弥合城乡数字硬鸿沟。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方面,要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水利、电力、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实现智能化改造,建成农村居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基础设施,确保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乡村治理等方面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数产”融合,增强产业韧性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建设宜业乡村的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创新扩散、知识溢出、普惠释放、凝集基础等效应,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充分彰显数字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一是要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大力度研发、推广、应用智能化农业装备、信息终端、手机APP等,实现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业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助力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创建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拓展农业数字化转型空间。二是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平台,利用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特质,鼓励数字文旅、数字普惠金融、创意农业、生态康养等新模式发展。三是要推进农业服务数字化。聚焦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整合资源,搭建农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加快数据资源共享、开展数智化托管服务,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三、“文数”结合,助力文化传播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支撑,也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要利用数字技术的传播快速、共享便捷的优势助力乡村文化展示、传播及文化资源保护。一是要将优秀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质,着力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品牌,以图文、直播、短视频等为载体,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文明乡风,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二是要推进乡村文化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数字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推动数字文化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融合,发展数字文旅新业态,延长乡村文化产业链,实现乡村文化特色的高识别度、高附加值。三是要激发农民乡村文化内容创作的内生动力。农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要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人翁作用,强化农民数字素养培训,提升农民的数字技能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农民利用好手机“新农具”,鼓励农民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记录生活,讲好乡村故事,积极输出乡村特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传播新时代文明风尚。
四、“数治”融通,激发治理动能
数字治理是运用数字技术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要强化“数治”融通,促进“德治、法治、自治、数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一是要不断深化数字化惠民服务,依托益农信息社等平台,推动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以及电商、培训体验服务落地,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就业”“互联网+普惠金融”等项目,不断缩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均等化。二是要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深入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实现智能化防控全覆盖,加强对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引导村民利用互联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监督,共同构建和美乡村。三是要深耕“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快捷办”。让村务搬进微信群,及时发布消息,定期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实现干群实时互动,快速、精准响应农民需求,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便捷性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作者:张瑶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