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加强艺术乡建 推动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在近期召开的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按照文化强省的安排,加强艺术乡建,就是让艺术介入其中,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乡土的巨大潜力,具有十分重大的必要性。
一、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大意义
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指引和推动下,艺术乡建的实践对于积极促动乡村礼俗的创造性转化,深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艺术乡建的深入发展积极地影响着农民文化心理结构的积淀和主体性人格的养成,进而促动农民自觉地将乡村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中。二是凸显乡村文明的时代价值。艺术乡建以重塑乡村情感共同体的方式,传承乡村礼俗的优秀传统,创新当代礼俗的表现形态,既是对礼俗的现代转化和发展,也在与现代社会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契合中,推动着乡村文明进入新境界,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三是助推乡村美好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艺术乡建中礼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紧扣“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要旨,以温和的方式熔铸锻造乡村文化样式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时代精神氛围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塑造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二、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艺术乡建,仅靠艺术家“一家”之力难以凑效。一要加强协调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让宣传、教育、农业农村等各级各部门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发挥合力作用,才能把这一工作抓好。二要加强工作保障。各地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艺术乡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为艺术乡建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大力宣传全省艺术乡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艺术家典型,宣传艺术乡建取得的成效,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艺术乡建的良好局面。三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新媒体在艺术乡建中的作用。因为手机和网络在我省农村已经相当普及,同时新媒体有着受众广、速度快、交互性等优势。下一步,要由以线下服务为主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新媒体传播方式让文化服务保持“在线”状态。建立“艺术乡建”人才资源数据库,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并提高其素质和能力。
三、积极开展艺术乡建
一要以艺术手法美化乡村环境,让乡村更美。近年来,相对于城市发展的漂亮前卫,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破败落后、丑陋无序等现象处处可见。艺术乡建,首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美化村容、美化人居环境。艺术介入乡村首先要介入其规划建设,并坚持正确的介入目的和方式,即不是外在的乡镇景观美化或效仿城市的建筑、雕塑及园林形态的植入,而是注重发挥乡镇独特的自然元素和地方人文资源的积极作用,改善和提升乡镇居民日常生活及公共空间所处的环境与基本的公共设施的实际功能及美学品质。要依托乡村各自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环境,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借助艺术的力量,发挥艺术作用,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内容创作,营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让乡村成为艺术的有机载体。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好历史记忆,既注重引入现代元素,又要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结合目前我省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在农村危旧房、荒院子、空闲地等处实施“一宅变五园”,即变成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小林园,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赋予石磨、粮仓、围墙等村内现有设施和条件以艺术化升华,以期通过整理美化达到“源于乡村、高于乡村”的视觉效果。要以创建包括整洁美、卫生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等为内容的“美丽庭院”活动,引导各个农户积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活动。
二要以文化基因激活乡土资源,让乡韵重构。中国社会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文明源头在乡村,社会秩序的根基也在农村。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逐渐在农村淡化甚至消失。艺术乡建就要用艺术的创作方式使传统文化得以回归,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美德得以传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要开展“保护中国传统节日”行动,发扬传统文明和礼俗,展示悠久的中华文明标识。要以文艺方式和途径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弘扬良好家风。
积极创建乡村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打造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乡村美学普及和教育,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要挖掘各个乡村的历史文化,建立村史馆、乡村记忆馆、农耕文化馆。要提升村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各村补充必要的服装、乐器、健身等文化艺术器材用品,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挥奠定基础。要加强推进建立乡、村两级文化合作社,充分调动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热情,展现其精神面貌,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摄影、微电影、戏剧创作。要持续开展革命故事进校园、流动图书车送书下乡、木版年画进校园、“群星耀中原”广场舞大赛、惠民文化节、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基层等活动,提升基层群众精神文明素质。要定期推选一批“艺术乡建”典型案例,表彰一批“艺术乡建”先进乡村和模范带头人。
要加强艺术培育,开展“书法进万家”“摄影进万家”“送戏下基层”等惠民活动品牌,推广“点单式”志愿服务模式,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深入开展“主题创作采风活动”,组织开展以乡土文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鼓励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在乡村设立各类实践、实训基地,为乡村建设提供创意设计支持。
三要以文艺潜力赋能乡村活力,为乡村赋能。艺术乡建,不但可以美化社会环境、提升大众审美水平,同时还能为乡村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只有产业发展才能使艺术乡建具有后续动力。要激活创意引擎,以“文艺专班”等多种形式,推动艺术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丰富和发展乡村文艺生态。依托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通过艺术作品创作、文化节庆活动、景观规划设计建设、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研发等多种艺术手段,带动乡村传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知名度,提高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服务等的文化附加值,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推行文创+旅游+研学,延长产业链条,开发旅游、演艺、旅游购物等新型旅游产品。如建设休闲艺术农庄,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融合为一体,为游客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农业体验;建设艺术民宿农家,将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精心改造,搭建都市人的度假艺术会馆,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要围绕非遗点亮计划,积极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加强对乡村本土文艺人才的培育和支持。推行乡村“工作坊”参与式设计、“非遗工坊”技能设计,激活“民间工匠”的绘、织、雕、刻、剪等工艺技能,因材施艺因技赋形的原发性创造,体现和表达乡村传统元素、社会信仰和礼俗关怀等。
【作者:陈洁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河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批准号:2022ZT20)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