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长艳:从认识论高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1-29 14:22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到河南考察,在视察安阳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1]。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原因所在,也阐释了“两个结合”根本途径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深刻认知,内涵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包括思想、文化、制度等的系统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进百年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实践探索。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对于推进我们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如何继续进行突破性理论创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根本路径的实践要求、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现了党对创新理论的深刻认知和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把握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的认知基础,本质上也属于认知和实践范畴。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这一论述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密联系在一起,阐明了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关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认知、对党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把握。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是理论创新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二部分,即我们党的创新理论部分的开篇句,旗帜鲜明地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表明了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走向民主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样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完成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走向歧途、遭遇挫折。毛泽东曾经深刻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5]这也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丝毫不能削弱和动摇的,表明了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和发展社会,既要结合中国实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主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要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理论的历史文化根脉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7]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就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对人类社会作了纵向的深刻的历史考察,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明了一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同时,“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8]。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生于中华大地,所进行的理论创新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适合中国的科学理论,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历史也反复证明,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曾对历史做过这样的阐述:“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9]这一阐述充分阐明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人们既在承继优秀历史遗产中改造现实社会,同时又在理论创新中改造不合理的旧社会。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0]。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11]。这也是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结合。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2],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论创新的丰厚滋养,为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提供了深根厚土,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是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13]。

  (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深厚沃土去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

  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历史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4]。“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5],也是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和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才能不断继续推动理论创新。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的征程中,深厚的中华文明滋养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精神品格,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宽广历史视野,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全面系统和历史辩证认识世界的科学思维方式。正是在“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两个结合”深入发展,并赋予其新的内容,激活和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也让马克思主义更具有理论深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进一步深入阐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到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高度,这就表明,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所处的历史时空背景来理解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这是党走过百年历程而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16]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7]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创新理论二者关系认识的深化,是从价值观维度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的深刻内涵,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互动共进的深层原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提供了思想和价值渊源

  从世界文明交流史看,公元1500年以前,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向全世界传播,这是中西方文明第一次大的交流与互鉴,史称“东学西渐”。“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相互仰慕、相互吸收,彼此促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为不少西方哲学家、思想家所吸收和借鉴,从而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以后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这一时期的东学西渐,也深深影响了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等。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三个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也多次直接引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以论证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这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的历史渊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度过近代以来的危机并得到发扬光大,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列强环伺、山河破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当中国传统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被动地走向现代化历程、进入世界文明发展整体进程时,“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严复)。寻找新的出路,寻找中国救亡图存的文化驱动力,成为近代以来几代人孜孜以求的努力和梦想。近代的西学东渐为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陷入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提供了全新选择,其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理想、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理论价值同一性,很快被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奉为指导思想,也逐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一方面,5000多年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滋养和智慧启迪,让马克思主义更好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再度传承和发展,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19]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的总结性论断。

  (三)“两个结合”的辉煌成就,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既立足自身文化之根又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20]。这是以历史发展视角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的科学认知,是从文明赓续的高度揭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度过劫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关键原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并以此科学理论为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再一次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取得了改革开放巨大历史成就,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历史飞跃。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断,开创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新境界,既立足自身文化之根而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将西方文明融于其中又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科学理论。

  三、是对过去为什么行、未来如何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理论回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过了70多年。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不断证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对着诸多的难题和挑战,未来如何继续成功,既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站在科学理论的高度来把握历史大势,在实践中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来回答和解决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坚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下的历史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1]。这就指明了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握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一)只有正确认识历史规律才能把握历史主动,续写成功之路

  科学理论就是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就是在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规律蕴含在历史脉络之中,蕴藏在中华民族5000年生生不息的文明中。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积累了丰厚的思想理论、有效的治理理念,为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着不竭的滋养和智慧。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基于历史规律作出的科学判断,更是基于现实、基于国情的实践要求。只有正视历史、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大势中把握历史主动,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中把准正确方向,续写成功之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只有既扎根历史又紧扣时代主题,才能不断推进创新理论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2]这一论述说明,科学理论只有被群众认可和掌握才能发挥出其自身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党的创新理论要想发挥出应有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必须让群众认可和掌握。中国人的血脉里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党进行理论创新时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上汲取丰厚的营养,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相契合,才能创造出说服人的理论,形成强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同时,不同的历史时期理论创新的主题不同,时代主题决定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党的百年历程,展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党不同的理论创新,指导着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任务的实现,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要立足历史、聆听时代的声音、关注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实践需求,才能更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三)只有继承历史才能超越历史,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继承历史不是食古不化,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回到过去。继承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立于历史潮头,引领社会发展。历史不是静止的,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我们在汲取历史之根的营养中,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再用更符合社会现实的创新理论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这本身就是对旧有历史的超越。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坚持“两个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理论创新的百年历程,更是“两个结合”的实践过程。它表明,只有继承历史才能超越历史,才能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作者:向长艳,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编审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的深刻内涵及实践价值研究”(课题编号:2022DWT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N].安阳日报,2022-11-16.

  [3][5][11][12][14][15][1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6][1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15、13.

  [7][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9]何爱平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9.

  [13][18]高长武.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的新揭示新回答[J].孔子研究,2022(5):16-25.

  [16]任仲文.新时代大国理政[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216.

  [19]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1).

  [2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2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