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中原文化的八大精神特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02 11:53

  中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但又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一定意义上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国历史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中能够一枝独秀,中华文明在世界五大古代文明中之所以唯一未曾中断,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所以显示出大异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征,皆与其从摇篮到繁盛都深受中原文化的滋养和浸染有密切关系,与中原文化的思想内涵、文明形态等精神特质有密切关系。

  一、原生性与源头性

  1、三皇五帝起于中原。在上古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宜于人类休养生息。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以及黄帝、颛顼、帝喾、大禹等皆起于中原或都于中原。《史记》、《竹书纪年》、《读史方舆纪要》等多有记载。据考古学研究,反映距今8000年左右历史的裴李岗文化和6000年左右历史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星罗棋布,它们是我国最早关于渔猎和农耕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三皇五帝活动的区域和时代大致吻合。大约在五帝时代,中华文明已由“满天星斗式”发展到“月明星稀式”,其标志是在中原大地上以陕县庙底沟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为代表的早期氏族国家中心聚落的出现,以及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广域王权国家形态的出现。

  2、文明源头发自中原。上古之时,龙马从黄河出,背负“河图”,伏羲据图画“八卦”;有神龟从洛水现,背负“洛书”,大禹依书制《洪范》。从此之后,依据“河图洛书”,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皆一脉相承。“河图洛书”传说的出现地,均在河南洛阳周围,因而此后形成了“河洛文化”。据研究,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源头。现在到我国南方如福建、广东,以至台湾,甚至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圈中,一提起中国河南的河洛地区,人们都认同老家河南,自称自己就是“河洛郎”。

   3、万姓之根始于中原。蒙昧时代,部落之间群婚、抢婚、乱婚现象十分普遍,畸形儿层出不穷。为了制止这种愚昧现象,都于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氏经过长期探索,在华夏肇始“制嫁娶,正姓氏”,为当时社会还存在的母系家族定姓,为已经出现的父系家族定氏,姓氏从此起源。如今,源于河南的古今姓氏达1500多个,在全国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

  4、帝都之乡定于中原。据历史和考古学研究,夏朝有7个帝王在河南建都;商朝前期有3个帝王在河南建都,自盘庚迁殷之后,商朝270多年一直定都于此;周朝自平王迁洛后,政治中心随移中原。此后到春秋战国,宋、卫、韩、魏、陈、蔡等6国分别都于河南。自东汉至金又先后有12个朝代在河南建都。中国最著名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五朝古都郑州。

  二、独特性和典型性

  1、青铜文化高度发达。河南龙山文化中,已经有多处关于青铜冶炼或青铜器遗迹的发现。如汝州煤山遗址发现了炼铜用的坩埚,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青铜残片,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量青铜器,这是中国步入青铜时代的标志。在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中,其造型之优美,种类之繁多,技术之高超,令人称绝。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其发展水平也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

  2、石窟艺术举世震惊。中原的石窟造像,从北魏至唐朝中叶,曾兴起过3次高潮。其中,以开凿出洛阳龙门奉先寺、万佛洞为标志,把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洛阳龙门石窟先后造像达10余万尊,题记和碑刻达2870多品,佛塔50余座,把盛唐形象很好地凝固了下来,是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3、建筑文化异彩纷呈。自夏商周三代至宋,中原地区的城市建筑、宫殿建筑、防御工事建筑非常发达。如登封王城岗早期城堡、郑州商城、洛阳东周王城等均在当时是规模最宏大、技术最先进的城市和王宫建筑。史载东周洛阳王城左有宗庙祖堂,右有社稷神坛,前有朝会殿庭,后有贸易市场,这种布局结构,对以后朝代的都城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河南现存的近130万件文物及3万余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把中原的建筑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4、陶瓷艺术精美绝伦。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器,这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批陶器。在郑州商城遗址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青釉瓷罐。隋唐时,河南宝丰汝官窑诸窑烧制的青瓷、白瓷、杂花瓷曾风靡天下,巩义诸窑烧制的唐三彩,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的五大名窑,河南有其三(汝、官、钧窑),其中犹以“汝窑为魁”。

  5、墓葬文化世人惊叹。河南古代墓葬遍地皆有,典型的有:安阳殷墟商代墓葬,平顶山应国两周墓葬,三门峡春秋虢国墓葬,信阳长台关楚国墓葬,以及南阳、郑州、洛阳、商丘汉墓群,巩义宋陵等。这些墓葬,出土文物众多、文化丰富多彩。如殷墟发掘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宫殿、作坊、王陵大墓等,出土了无与伦比的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光妇好墓就有1928件。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铜编钟至今还能演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年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它演奏的。

  三、开拓性与创新性

  1、城市的建造,耸入了文明的门槛。据考古学研究,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已经开始建起比较坚固的城墙,拉开了中国城市革命的序幕;登封王城岗古城的城门已经有门卫房的建置,反映了防卫设施的进步和权力机关的诞生;城内有陶水管道的铺设,是城市管理机构存在的见证。这是目前在黄河中下游发现的史前城址中最发达、最典型的夯土城址。“他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2、文字的发明,启开了民族之鸿蒙。从河南裴李岗文化的龟甲、骨器和石器上,已发现了一些距今8000年左右人们的契刻符号。如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出土的陶器已发现了刻画的文字。据专家研究,这很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到殷商时,人们已经在使用相当成熟的甲骨文,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系统的文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工具的创新,创造了两个伟大的时代。河南是青铜器的故乡,这里不但有青铜礼器,还有大量工具生产。青铜工具代替石器进行耕作,是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正是青铜工具的发明,开创了我国奴隶社会的辉煌。不仅如此,铁器的主要发源地也在河南,如目前我国发现的战国冶铁遗址都在河南,是铁器生产工具的渊薮。正是铁器工具的推动,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4、智慧的迸发,点亮了万古长夜之明灯。中原大地素以思想智慧闪耀著称,如文王演周易,是在汤阴的羑里城完成的。这部集先人思想智慧之大成的作品,融入了我国远古自然科学中天文历算的全部成就,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奠定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基础。春秋时诞生于鹿邑的老子和柘城的庄子,以其无与伦比的慧眼,开创性地认识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并指出了运用这一规律的方式方法。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集成性与代表性

  1、政治上风云际会。中原曾长期是全国政治中心,王朝兴废屡屡在这里上演:三代时,有夏朝的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商朝的太甲放逐、盘庚迁殷,周朝的管蔡之乱、平王东迁等;春秋战国时,有庄王问鼎、子产改革、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等;其后,又有楚汉相争、三国鼎立、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皆石破天惊。这里也应运而生了一批批著名的政治家,如伊尹、傅说、姜尚、管仲、商鞅、李斯、张良、陈平、晁错、贾谊、张说、姚崇、赵普、吕蒙正,等等。

  2、军事上兵家必争。据史载:“昔者神农伐斧燧”。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战争就发生在中原地区。神农战胜斧燧后,扩大了在中原地区的势力,为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三代以后,中原逐鹿日趋激烈。其中,决定王朝更替的著名战争有:商汤灭夏的鸣条之战、周武灭殷的牧野之战,以及齐魏马陵之战,秦灭六国之战,楚汉成皋之战,两汉昆阳之战,三国官渡之战等,人们无不信奉“得中原者得天下”。

  3、经济上繁荣发达。古代河南素以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达而著称。春秋战国时,这里之所以成为各个霸主争夺的目标,就是因其经济发达,沃野千里。隋唐时,东都洛阳,宫城壮丽,市肆繁华,是著名的东方大都市。北宋时,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性大都市。据《东京梦华录》载,开封“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觉多,减之不觉少”。其中坐取厚利,“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者比比皆是”。

  4、思想上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这里相继出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吴起、尉缭为代表的“兵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对以后中国思想界影响极为深远。此后,名家大师仍不断涌现,如汉代的贾逵、服虔,魏晋的何晏、阮籍,南北朝的范缜,唐代的韩愈、刘禹锡,明代的程颢、程颐,元代的许衡等。

  5、文化上百花争艳。中华文化,釜心在中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在当时的洛阳编成的。中原之地彪炳中国文学史的名家大作灿若群星,如庄周和韩非的寓言开中国古代小说文学之先河,谢灵运为山水诗鼻祖,谢朓为“永明体”泰斗,庾信是“宫体诗”巨擘,“诗圣”杜甫独步天下,“文宗”韩愈名冠众家。东汉洛阳的太学,历经汉魏、两晋,长达280余年,学生最盛时达3万多人。宋代全国的四大书院河南有其二: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著名政治家、大学问家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曾在这里讲学。

  6、科技上硕果累累。天文学方面,战国时魏国人石申著的《石氏星经》,已发现了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他关于120颗恒星位置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东汉张衡发明的“水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量天象与地震,比欧洲早1700多年。数学方面,西汉张苍整理删补的《九章算术》,为中国古代“算经”之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正负数运算法则,比欧洲早1500年左右;三国时刘徽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算法。医学方面,东汉“医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集中国医学之大成,为后世医学千古之经典。工程技术方面,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机——“水排”,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学著作;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代表了中国古代植物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由此可知,由于中原地区在历史上最先进入文明时代,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对周围尚处于蛮荒时代的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得中国古代文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这样,中原文化以其独有的特性,非常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作者:郑州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王喜成)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