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助力河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2-03 16:20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数字普惠金融便是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其涵盖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如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等,以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相较于传统金融,具有低成本、低门槛、广覆盖等优势,因此在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是河南县域经济“成高原”的重要抓手。

  一、立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势,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县域经济活力释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供给效率。县域经济由于发展特殊性,经济体主要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因经营管理不规范、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此类主体在传统金融市场融资时易受到排斥。数字普惠金融则能够弥补传统金融的缺陷,缓解县域主要经济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降低传统金融的服务门槛,拓宽融资渠道,利用数字技术高效对接资本和投融资,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服务经济效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特征,除政府财政性投入和企业研发投入外,还需依靠金融进行融资。然而,传统金融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该问题在县域这类传统金融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尤为凸显,此情况会限制创新活动的开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可以提高创新主体融资效率,有效缓解县域创新主体的金融服务困境,使其有更大意愿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试制新产品,增强县域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率,为县域经济提供不竭动力。

  (二)数字普惠金融有效赋能县域经济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来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为其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信贷支持,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高级方向发展。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提高其收入水平,刺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级化,而生产者为了迎合消费结构的转变会不断调整生产,进而刺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加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使得弱势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活跃起来。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推动农村居民就业创业,为其创造增收机会。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拓宽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提高其理财便利性和有效性,增加相应收益。在传统金融发展下,农村地区机会受限。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不合理。

  (三)数字普惠金融持续助推县域发展成果共享

  机会不均和消费差距是制约成果共享的重要因素,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实现服务均等和弥合消费差距来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益于实现社会服务均等。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校正“二八定律”偏差,赋予更多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可以促进金融服务本身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在普惠性原则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服务可触达性,为更多弱势群体获得教育、医疗等服务提供更多可能和保障,促进机会均等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成果共享中的获得感。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益于弥合居民消费差距。预防性储蓄假说认为,当消费者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时,消费者会减少当期支出增加储蓄。一般认为,低收入群体有更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而数字普惠金融催生了数字保险等理财服务,可以降低不确定性,扩大消费预算,促进消费者尤其是低收入消费者购物增加,缓解不同收入群体间的消费水平差异,使人民群众切实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硕果。

  二、补齐河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短板,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增速较快,已初见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且其发展在河南省各县域间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情况:第一,服务对象认知水平偏低。数字普惠金融的重点客户主要是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等,此类群体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金融教育,金融知识欠缺,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还相对陌生,接受度有待提高。第二,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受众布局分散且规模较小,服务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加上县域金融机构的业务审批和产品创新权利也十分有限,使得金融机构服务动力不足。第三,征信体系不完善。当前河南省多数小微企业及农民等群体的消费和信用信息缺失,导致供求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为此类对象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第四,监管体系不健全。现行金融监管政策多针对传统金融行业,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发展的新产物,扩大了原有传统金融的服务范围,存在监管盲点、监管落后等问题,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因此,为了更好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和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教育,提升县域居民金融素养。金融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县域各类使用主体能否有效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各县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教育,进一步扩大教育范围,从学校到社会,从城镇到乡村,实现金融教育全覆盖。另外还应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进行金融常识、金融产品推广、金融风险防范等多层次多内容的金融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可借鉴兰考普惠金融发展的优秀经验,开展普惠金融知识宣传周、金融教育进乡镇、走进农民工等系列主题活动,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金融教育,多途径多方式推广金融知识,提升居民金融素养。

  (二)强化数字普惠金融供给能力,满足县域经济主体需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对相关金融机构进行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和农民等群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客户群体,将机构网点扩展到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补齐现存的服务短板,增强金融服务供给。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相应体制机制,优化内部考核,赋予基层更多业务审批和产品设计的权限,针对客户多层次差异化需求,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供给水平。

  (三)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推动县域经济有效运行。信用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基础。一方面各县应通过“传统政府征信+市场化征信”双轮驱动不断完善适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征信系统,开展县域中小微企业、农民等群体信用登记评价,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逐步改善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小微企业、农民等重点服务对象的征信意识,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规范征信市场秩序,营造健康的征信环境,助力县域经济有效发展。

  (四)落实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约束,优化县域金融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实行差异化监管,适当提高小微企业、涉农等薄弱领域贷款风险容忍度,让金融机构愿贷、敢贷,增强对金融机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要以政府监管部门为主导,协同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等共筑数字普惠金融风险防控堤坝,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利用数字技术对数字普惠金融市场进行“穿透式”监管,以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防控,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防范信息外泄、金融诈骗等金融风险发生,助力数字普惠金融 “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作者:王淑英 杨明珠 李帅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学院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2022JC5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