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会宇: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
文化是文明的生存土壤,是人类的精神根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再次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意蕴,也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遵循。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的国内现实,把握百年大变局叠加全球大疫情的国际时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通古今、兼容并蓄,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也必将激励着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前行。
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深刻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做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科学论断。恩格斯认为,上层建筑因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对经济基础具有促进、阻碍、改变和毁灭的反作用。文化涵盖群族相对于经济和政治的一切社会现象和内在精神,包括历史源流、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道德情操、法律制度、价值观念、艺术审美、精神图腾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个体从生到死浸染其间的精神家园。《易经》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于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通过教化人而实现。因此,育人功能是文化的本质要求。
2014 年 2 月 24 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之后又多次予以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里涉及三个根本问题。首先,以文育何人。人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剧作者”,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剧中人”。根植于民的文化当服务于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以文育人的对象意指广大人民群众。以文育人的旨趣在于帮助人民发现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的鲜活、包容生命的多元,探寻与自己、他人及世界和解的方式,形成自立、自信、开放、包容等良善品格,最终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其次,以何文育人。这里的“文”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文化育人效能的发挥,不仅在于文化本身的自然敞开,更在于文化文艺工作者的自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时代、观照现实、扎根人民,不断提高精神高度、丰富文化内涵、升华艺术价值,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谱写奋斗华章、讴歌奋进人民,深度融合创新以生动诠释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力量。最后,如何以文育人。其一,遵循育人客观规律。“人”是以文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照拂人的需求、尊重育人规律。其二,依托优质文化资源。我们拥有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积淀的璀璨文明,拥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瑰宝。其三,守正创新用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讲好“过去”的中国故事,以文化温润心灵。
总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核心要义在于,立足国内国际复杂形势,遵循文化育人客观规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熏陶、教化、引导、塑造广大人民群众,帮助其养成自立、自信、开放、包容等良善品格,促进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河南是个文化大省和人口大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有利于打造人力资源优势。
河南地处九州腹地,望北向南、承东启西,是中原文化的主阵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回望历史,河南是和平年代的首善之区,是战乱时期的必争之地。从三皇五帝的古老神话到夏朝始建的首个国家,从隋唐时期的万国来朝到北宋衢市的灯火辉煌,河南见证了大半个封建王朝的兴衰起伏。从裴李岗出土的最早文字到《说文解字》的汉语巨作,从唐诗宋词的独领风骚到元代戏曲的鼎盛繁荣,从东汉改进的造纸工艺到毕昇首创的活字印刷,从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到东汉时期的名医辈出,从河图洛书的相为经纬到宋画江山的绘画巅峰,中原文化曾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引领风尚数千年。可以说,一部河南发展史,即是半部中国史。“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作为文化大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中华粮食的主产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马克思指出,“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远古时期,河南河流纵横、物产丰盈,吸引着大量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初现到远古先民的定居河谷,从先秦时期的国民百万到春秋战国的人口激增,从西汉末年的数逾千万到元宋时期的急剧下滑,从明清时期的逐渐回弹到新时代的稳步发展,回溯历史,河南历来人口基数大、占比高。按户籍人口来算,河南有着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总量。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资源和总量庞大的河南人力资源,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势能。文化育人则是促进这一转化的关键介质。文化育人是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各个领域的人人参与。要从中原文化中凝练厚德载物、开放包容、主动担当、传承创新的文化育人理念,构建以历史脉络、地域分布、形态分殊为轴线的育人资源体系,开发底蕴深厚、思想深邃、艺术精湛、贯通古今的文化育人精品,创新资源融通、形式多元、科学适配、喜闻乐见的文化育人平台,达到春风化雨、余响绕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育人实效。作为文化和人口大省,河南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有利于打造中原人力资源高地。
将中原文化融入育人体系,打造书院制育人新模式
青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新时代青年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青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文化则是青年昂扬志气、增益骨气、培植底气的固本之元。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原文化,经由筚路蓝缕的文明肇造,久经国泰民安的生活浸润,历经文人巨匠的精心雕琢,饱受政权更迭的战火淬炼,兼容异域文化的合而成体,积淀了重人伦、讲信义、乐思辨、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理想。将中原文化融入育人体系,既是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战略需要,更是青年成长、成人、成才的内在需求。
文化育人如入芝兰之室,浸染其间久而自香。因此,提升文化育人实效的关键在于营造芝兰之室。将中原文化融入书院制,即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的软硬环境。现代书院制传承了“德业兼修、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传统书院精神,又融合了“导师制、选课制、分工制”西方寄宿学院理念,是“书院+学院”的双重教育管理机制。学院传授智性知识、唤醒学术追求,致力于学生专业成才;而书院瞄准素质养成、促进全面发展,回归到学生精神成人。将中原文化融入育人体系、打造书院制育人新模式,需要高度明确各个书院的宗旨特色,深度发掘中原文化的育人资源,倾力营造直击心灵的文化环境,精心打磨文化育人的特色品牌,深层激发青年学子的学思悟践,让学生在诠释生命的生动史实中,感受生命的鲜活、感恩生命的可贵、敬畏生命的崇高、护卫生命的周全;从文化承载的跌宕起伏中,感知炎黄二帝战蚩尤的坚忍不拔、感佩三代杨家将的奋不顾身、感悟岳飞抗金的家国情怀、践行自身的时代责任;从中原文化的演化图谱中,传承自强不息的奋斗基因、汲取厚德载物的坚强底气、厚植誓死不屈的铮铮骨气、生发扶摇直上的鲲鹏志气;从音画歌赋的艺术神韵中,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创造美。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且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人类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我们倡导一个也不落下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主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胸怀天下的和平发展道路。拥有璀璨中原文明的河南,正勠力同心将文化大省打造成文化强省,以文化育人将人口总量优势转化为优才资源势能,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作者:罗会宇,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ZZJH-315)、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SJGLX963)的中期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